核心素养提升 需家庭教育助力
教育部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
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才能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
家长要用全局观来思考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目标与内容,理清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家庭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精神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家长还要明白核心素养超越知识与技能,一定要纠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也是具体明晰的,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在实践中探索、积累和体悟,一味的保护与代替只是在抹杀孩子成长的机会。
分数不能决定未来,素质才能奠基幸福,特别是不能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它具备终身连续性,而且有些素养需要长期的渗透才可能形成,这更凸显了家庭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我们都知道,父母会把自己拥有的最好东西给孩子,但是父母永远无法给孩子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家长是否具备核心素养、是否具有核心素养意识,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会成为推广核心素养的隐形阻力。所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亟需家庭教育助力,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