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与老师沟通的家长
孩子在学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绩差,不是常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不是常被请家长,而是老师不再注视他。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被放弃不是因为孩子,而恰恰是家长的做事方式所致。
作为家长,我们决定不了孩子会碰到什么样的老师,但是,可以尽自己的努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的一位朋友自从儿子上小学后,聚会时她说的最多的总是诸如学校的功课太多,孩子写作业时间太长,老师的惩罚手段太过严厉等不满和牢骚,尤其对孩子的数学老师微词颇多。
我们提醒她有问题要积极地去找老师沟通,而不是消极地抱怨,否则会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而孩子又无法改变和摆脱那样的环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学期下来,果不其然,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成绩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跟孩子聊起来,孩子也说,我不喜欢数学老师,我不喜欢上数学课。
的确,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尊敬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课堂效率才能高,知识才能掌握得牢。
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通常就连带着讨厌那门学科,不会在这个老师任教的课上很好地参与,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肯定会比较低,吃亏的只能是孩子。
家长的职责不是为孩子制造问题,而是要帮孩子解决问题。要引导孩子去喜欢老师,哪怕做不到喜欢,也要会尊重老师,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
一位初中生物老师,在一堂植物课上,遇到某位学生拿来一种自己不知道名字的植物,便让班上的一名同学拿回家请植物学博士爸爸帮忙鉴定一下。爸爸知道事情经过后,告诉孩子:“哪里是老师不认识,分明是老师在考验爸爸,明天到了学校,老师一定会告诉你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第二天,老师果然告诉孩子这种植物叫什么了。其实,昨天晚上,孩子爸爸已经和老师进行了电话沟通,告诉老师植物的名字,并让老师亲口告诉孩子。
这位爸爸很聪明,他不但保护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尊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
试想,这位爸爸如果看到植物后直接告诉孩子这种植物叫什么,甚至再把老师贬低一顿,效果又会如何呢?孩子当然认为当博士的爸爸就是厉害,老师太笨了,连个小草都不认识,他自然就会看不起老师,老师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最好能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加分,即使自己对老师有什么不满,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可以私下跟老师沟通。因为你的抱怨除了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外,别无他用。
怎么才算配合老师?一位十九年教龄的老师说:“所谓配合,老师要求不高,就是家长在不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不要轻易否定我的做法。”
老话说得好,“教无定法”。任何老师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认为对孩子合适的教育方法,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家长都应该试着尊重并配合。如果老师有些做法看似无用且浪费时间,可以换个方式和老师沟通,或者换个角度来让孩子选择去承担责任,而不是对老师的做法评头论足,指手画脚,甚至带着孩子去对抗。
一位老师说,每次开家长会,他都有一种错觉,好像孩子是老师的,老师在讲台上恨铁不成钢地说着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长做得不够,而家长也只是被动地听听算了。
有时候学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个手工、共同讲一个故事、或者参加个学校活动,开个家长会等,家长就开始有很大的意见,怎么你们老师的事这么多?可是,老师只是孩子暂时的老师,父母却是孩子一生的父母。学会配合,学会遵守一些规则和规定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修课。和孩子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任务,当做难得的亲子时光,不是更好吗?
可是我们很多人跟老师沟通时恰恰是相反的,发现孩子遇到一点问题,情绪就上来了,不管青红皂白,先和老师一顿吵再说。情绪你是发泄了,问题解决了吗?还有一些家长不太愿意跟老师沟通,也许一年都跟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打不了一个电话。其实很多老师都希望能收到家长的反馈,看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
朋友圈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您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您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及时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学习情绪出现问题时,或者你认为老师的做法有不当之处时及时沟通解决,才是负责任的家长的做法。 (转自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