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数学课程变化解读
2017级数学组组长 梁景义
一、高中数学2017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改变
1.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具体体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以及数学运算和数学分析能力。
2.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把数学建模列出独立课时,确保实施的效果。
3.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包括(1)发现和提出问题;(2)建立和求解模型;(3)检验和完善模型;(4)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高中数学2017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实施因不再文理分科而有所改变
1.课程实施分三个部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2.课程的定位是:(1)必修课程是高中毕业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3)选修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3.高考文理的变化与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1)原先的理科内容从总量上有所减少,删除了部分内容;(2)原先的文科内容较之从前增加了部分内容(空间向量与计数原理)。
三、新旧课程标准内容变化
(一)必修课程:1.集合(无变化)2.常用逻辑用语(删除了逻辑联结词中的或与且,删除了四种命题的关系)3.相等与不等关系(删除了线性规划,提前为预备知识)4.三个二次关系(无变化,从原先的内容中单独摘出)5.函数概念、性质(无变化)6.幂指对函数(无变化)7.三角函数与恒等变换(无变化)8.函数应用(提高了要求)9.平面向量及其应用(解三角形)(无变化)10.复数(无变化)11.立体几何初步(无变化)12.概率(删除了几何概型)13.统计(无变化)14.数学建模与探究活动(单独列出,提高了要求)15.删除了算法初步整章内容。
小结:与原会考内容相比,删除了算法、线性规划、几何概型、直线与圆,增加了充要条件、量词和复数。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1.数列(无变化) 2.导数及应用(无
变化) 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原文科新要求) 4.平面解析几何(无变化) 5.计数原理(原文科新要求) 6.概率(无变化) 7.统计(无变化) 8.数学建模与探究活动(单独列出,提高了要求)
小结:与原高考内容相比,文科新增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以及计算原理的内容,理科标准相对降低以达到文理不分科的可操作性。
(三)选修课程:不做高考要求,但为大学自招提供参考,具体划分为五类:A类为致力于数理类专业的学生选择;B类为致力于经济、社会类和部分理工类专业的学生选择;C类为致力于人文类专业的学生选择;D类为致力于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选择;E为地方特色的数学课程,包括大学数学先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顺序变化
1.打破原先教材的必修1-5,选修1-3的内容顺序,按照数学学科特点及应用规律,增了预备知识。
2.教学内容的顺序比较合理的调整为:(1)预备知识:集合(关系与运算)、逻辑用语(量词、充要条件,命题的否定)、相等与不等关系(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三个二次的关系;(2)函数:(函数概念、性质、幂指对、三角函数、应用);(3)几何与代数:(平面向量、解三角形、复数、立体几何初步);(4)概率与统计:(概率、统计);(5)数学建模与探究活动;(6)函数:(数列、一元函数导数及应用);(7)几何与代数:(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8)概率与统计:(计数原理、概率、统计);(9)数学建模与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