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交融,绿色崛起,实施学校管理提升工程。一是注重校园景观建设。市一中的校徽为“黄蓝交融,绿色崛起”的标志,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展示了学校发展中的包容心态、健康心态。借助学校迁建契机,进一步优化校园布局,着力推进“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建设。二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东营市一中三年发展规划,编印了《教师手册》《班主任手册》《学生手册》,完善了《教师综合考核评价量化细则》《课堂效率提升年实施方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制度》等七十余项规章制度,实现了按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三是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师生意愿,关注师生需求。每年的全员竞聘上岗,实现了级部、科室与教职工的双向选择。年度教代会、学代会提案,做到了“案案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通过设置校长信箱、选拨学生校长助理等方式,不断拓展校长管理的外延。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学生素养提升工程。一是立德树人,赏识教育,把握高中教育之魂。树立了“校园无闲人,人人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校园处处是德育环境,分分秒秒是德育时间”的大德育观。先后形成了学能开发团体心理辅导、十八岁成人礼、法律顾问进校园、志愿者进社区、传统文化进班级等品牌活动。常年坚持评选班级之星、进步之星、艺体之星、科技之星等,每学年近3000名学生获得不同的奖励和荣誉。市一中邢思睿同学因湖中救人被评为东营市优秀共青团员,被推荐为“山东好人之星”。二是因材施教,提升智育,筑牢高中教育之本。高度重视尖子生、特长生、国际生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攀高,学校先后成为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大学等211名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成为全省八所拥有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双推荐资格的学校之一。继201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际教育基地”之后,2014年,国际部又获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全省11所获得这一资格的高中学校之一。三是百花争艳,突破艺体,展现高中教育之美。组织了大课间阳光跑步、拔河比赛、篮球赛、足球赛、一中好声音、书画展等活动。学校先后成立了二月文学社、摄影协会等十几个学生社团,其中二月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强文学社。在全国作文大赛、创新英语大赛、地理科技大赛等比赛中,近百人获得全国一等奖。
立足校本,创新载体,实施办学水平提升工程。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等活动,通过名校名师讲座、教学能手示范课等,促进高效课堂、理想课堂建设。有121人次获得市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二是深入推进科研兴校。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发展目标,每年平均申请省级以上课题2个、市级课题2个,教师申请校级课题30个,发表论文150篇,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先进集体、全国校园文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等称号。三是加强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先后开发了学科类、乡土类、技能类、实践类、制度类五方面的校本课程,开设了《国画》《东营历史》等20多门校本课程和《清朝皇帝的一天》《舌尖上的化学》等15门校本课程自助餐。四是实施师德师能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清风校园行动、“十佳师德标兵”和“五最”教师评选等活动。深入实施引进名家等八大水平提升工程。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重点,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名师引路,协作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学校现有博士1人,硕士2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能手7人,特级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东营名师5人,市级受表彰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劳模、教研专家等达198人。 (摘自东营市教育信息网 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宣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