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素质考味道越变越浓 高考题矗起“新航标”

发布时间:2003-06-16 点击量:1458

每年的高考考题一亮相,都会引来许多人的“评头论足”。考生们关心的是难与不难,而老师们则急切地从中搜索着“新面孔”、新题型。今年的考题,又令不少教师感慨不已:“素质考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高考,历来是中学教学的一根指挥棒,也是学生的一个方向标,今年的高考题,为中学生树起的又是什么样的“航标”呢?   基本功扎实就能“应万变”   高考题目年年“变脸”,但着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准则不会变。   比如,今年的英语卷,有一类新型的听力题“披挂上阵”;往年都是让你听一段对话,然后给你几个选项,让你根据听到的内容做选择题;今年则是在听完对话后,完成一张表格。随意“打勾”的侥幸获胜可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单词拼写能力。又如,物理卷中的实验题,出现在考生面前的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熟悉”并不意味着“简单”,从中可以考察学生实验观察、数据分析、误差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教育界人士认为,扎实的基本功是考出好成绩的前提条件。而基本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地积累。有的学生高一、高二稀里糊涂,到了高三开始突击,这样怎能打下一个扎实基础?面对灵活多变的考题,我们要靠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能绕几道“弯”全凭活知识   许多学科的教师都有一个同感:今年的考题中,靠死记硬背能完成的题目已难觅踪影。有的考题设了一道“弯”,有的甚至设计了几道“弯”,考的就是学生活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如要考一个物理或化学的原理,考题不是直截了当地提问,而是设计一些社会生活的情境,比如生活垃圾分类、自来水消毒、登山运动员手表玻璃破裂等现象,看你能不能用原理来说明这个实际问题。考历史,不是就史论史,而是让你分析上海国宝展展出文物所透露的历史信息、结合美伊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梳理历史上国际格局的重大变迁,来考察学生是否能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今年高考题的另一个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中学教育如果只重灌输知识,学生如果只会死抠书本,面对活的考题就“卡壳”,那样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育界人士认为,正在兴起的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基础性课程之上,大力发展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之路。   今年的高考题还有一个特点:“开放性“更强。例如高考作文题,一个“杂”字,可谓包罗万象,给了考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要写好这篇作文,显然是不容易的。考生如果对社会现象、人生经历等问题没有较深的感悟,就可能找不准切入的角度,或者写得很肤浅。又如历史考题,最后一道材料论述题不像往年那样根据提问来回答,而是让考生自选主题,展开论述,有点“小论文”的味道,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总之,这类考题透出一个信息:中学生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那种只会啃课本而想考出好成绩的,就“没戏”了。   学生开放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如何培养?有关人士指出,中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让课内、课外学习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两翼”。要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使他们有自由驰骋的空间。特别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社会学科,要鼓励学生吃“杂食”,引导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吸收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