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李晗 单位:东营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可以使高中数学课堂更加接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都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寻求出生态文明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突破口,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此构建出有效的生态文明数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态文明教育;意义;有效策略
引言:
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主张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而高中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的数理学科,更是一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让学生形成绿色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此推动高中数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随着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应运而生,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生态环保思想,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运用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可以改变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地调节学习思路,使其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数学的精髓。因此,在新形势下,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数学结合起来,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要求。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既使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也给教育内容、方法和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1]。生态文明以人们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任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生态文明理念,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设计生活化的教育方案,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新意和有趣,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 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在几何问题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平面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难点。和其他课程内容相比,几何平面的知识更为抽象。如果不能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形象,就会增加问题的难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空间观念情况,根据几何图形的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几何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比如,在教授《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实践活动,寻找到一棵已被砍伐的树木。接着教师找到一根长树枝,利用树枝与树桩,给学生展示出直线与圆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直线和圆有三种关系,即相交、相切以及相离,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的知识点。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作用。
(二)在代数问题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代数的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课堂上,教师传统的讲授方式难以清晰直观将内容表现出来。而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不等式问题,为不等式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不等式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某印刷厂承包印刷200吨纸,印刷组有5台印刷机,一天可印刷10吨纸,现有1台印刷机已坏掉,经过5天后,印刷组印完200吨纸,请问印刷组一天可以印刷多少吨纸?在这个的题型中涉及到了纸张,在进行解题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纸张发展史视频,研究纸张的制作过程。然后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生产一吨纸需要砍伐多少棵树吗?”学生都不明白,接着教师解答说:“需要17棵树。”学生们听到这个结果都很惊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们都陷入沉思,逐渐明白了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进行习题训练,又可以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以此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明内涵。
(三)在统计与概率问题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内容。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图、收集整理数据、调查以及简单抽样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统计与概率内容中,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知识,了解生态文明内涵,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
例如,在《统计》的相关教学中,要求学生共同调查并统计每个人使用一支铅笔的时间,以此来计算整个班级的学生一年使用的铅笔数量。接着让学生思考,我国现在有一亿多的学生,光是学生一年要消耗多少铅笔,需要砍掉多少树木。学生进行反复类推,发现得出的结果是非常庞大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一支普通的铅笔,竟然能给森林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人都能爱惜铅笔,爱护资源,每年都能节约大量的支出,减少环境的污染。通过这次课程,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学生都改掉了用铅笔胡乱涂画的坏毛病,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对植物的保护意识。此外,学生在统计调查问题的时候,还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开阔了眼界,从宏观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与课堂相结合,还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数学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认知和行为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把呆板的书本知识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活动,安排学生留意自家的用水量以及水费,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记录自家的用水量以及每月的水费,学会比较每个月的用水数据大小,并学习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记录的结果,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表示自家的用水量比较大,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家平时用水比较节省。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并总结出节约用水的方法。通过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既能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也能够学习生态文明内容,以此保证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推理、计算和思维逻辑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对于学生的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渗透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内涵。此外,在实施课程教育时,教师应注重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掌握好生态文明“渗透点”,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确保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侯光动.生态文明 和谐你我——论高中数学教学与生态文明和谐教育的纪实思考[J].环境教育,2022(10):104.
[2]鲁哲.数学思维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基于高中数学生态环保教材的分析[J].数学教育,2022(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