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听课心得
王珍
一、课堂教学回顾
王老师执教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构思新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首先以古诗《春江花月夜》为情境引入由多媒体展示明月升起来的过程导入新课从而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再多媒体课件上演示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特点,得出新知。再通过例题的讲解与练习的训练去总结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最后师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共同小结,完成本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
二、课堂特色分析
王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声音抑扬顿挫,有效调动课堂气氛,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操作,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整体看来这节课的优点很多,特别值得我去学习。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C}1. {C}本节课设计的数学情境源于生活,形象生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春江花月夜》: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缓缓升起, 由此巧妙引入课题,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形象生动,衔接自然,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有效地降低了抽象思维的难度。
{C}2. {C}情境二中,从台风对轮船的影响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看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平面几何知识先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另一方面为后面坐标法的研究做了铺垫。
{C}3. {C}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的对学生知识上进行适当的补遗,思维上进行恰当的启迪,方法上进行恰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以较高的热情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C}4. {C}通过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教师的任务是: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的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C}5. {C}要求学生会利用两种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试身手是为增加思维的梯度,对于含有参数的方程,既能从基本方法上解决,又能从参数的几何意义上运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讲解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直线不动圆动、圆不动直线动
的动画,让学生能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6.通过例1和变式让学生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根据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本节课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老师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告诉学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时,先考虑几何性质,再借助代数方法解决,这不仅是一般的解题思路,也为后面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埋下伏笔。
7.板书条理分明,布局合理,文字与图形完美结合,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对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板书的形式美和简洁美,真正使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总结归纳
本节课从知识、文化、思想、方法四个角度让学生多方位学习和体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