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名师工作室

学科前沿

首页> 学科前沿

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

发布时间:2021-12-01 点击量:1882

精选|新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大概念

 

【作者简介】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参与教育部统编教材编写。

在历史统编新教科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常见的瓶颈问题:历史老师不是不会讲,而是爱把教科书上每一句话都展开来讲,可谓事无巨细。但每节历史课只有40或者45分钟,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形成了矛盾,不少老师完不成教学任务。

从教法来说,不遗余力地展开每一个问题是不可取的,只有删繁就简有所侧重,才能真正意义上突出重点。但如果删繁就简的结果,是若干散乱的知识块,或者与这一课的主题不吻合,即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效果也不会好。

 因此教学的最佳策略是,既要遴选重点内容,更要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观念,这就是抓大概念的做法。它或是重大历史现象本身,或是提供某个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是实现学生价值观转换的途径。

它需要具备三重特点:首先,它能够容纳一系列细碎的历史信息,而不是排除知识。其次,大概念以主干历史内容为载体,但又不只是这些主干内容,而是囊括了种种观点,即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某种宏观认识,或者某种人生价值观。
      再次,大概念呈现出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落实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呢?

第一,{C}应该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尤其是叙述某一阶段的历史不能忽视的要素。

第二,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理解力。不应所有问题都展开讲解,比如以下问题:过于重大的学术难题。过于晦涩的理论概念。过于纷乱的历史现象。专业性过强的内容。           

第三,应在遴选的若干历史要素之间寻求逻辑关系,并寄托一定的价值观。           

第四,老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科书上的信息,未必都要悉数展开讲解

第五,应改变毕其功于一役的教学思路,不可能把三年乃至多年的历史教学任务放置在一年,甚至一节课上。

总而言之,在体量巨大的历史知识面前,历史老师的身份和任务都不得不有所转变,原先是中规中矩教教科书,现在是遴选材料提炼主题教大概念。这意味着老师的自由空间加大,但更考验老师的史识:

 老师既不能对教科书亦步亦趋,掉进琐碎的细节中,也不能以论代史,空谈框架与素养。

 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观点,要叩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历史?”“这样的讲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能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怎样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