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2022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

发布时间:2021-12-02 点击量:10525

2022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精练

1.(2021广东卷·2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

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

2.(2021 山东卷·2) 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1 湖南卷·2)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4.(2021全国Ⅰ卷·25)    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5.(2021 湖南卷·3)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答案】A

【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

6.(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答案】D

 【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

7.(2021 湖南卷·4)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答案】A

【解析】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

8.(2021全国Ⅰ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答案】C

【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 加重了区域经济不均衡 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B

【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10.(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B

【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2021广东卷·5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12.(2021全国Ⅰ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

13.(2021北京卷·4. 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购买力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瓷器远销欧洲,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领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术创新,重新占领了欧洲市场,①②正确,A项正确;明中叶以后,中国的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消费量较大,③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项。

14.(2021 山东卷·4)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根据“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

15. (2021全国Ⅱ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答案】D

【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6.(2021广东卷·6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17.(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勒姆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

18.(2021 湖南卷·8)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正确;根据材料“汉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能看出汉口商业发达,并不能得出航运业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错误;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故C错误。

19.(2021 山东卷·5)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20. (2021全国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21.(2021天津卷·7)1937年4月,天津北宁足球队赴日本参赛。比赛前,领队结合时局激励全队;比赛中,华侨和留日学生高呼爱国口号。北宁队迎战四支日本劲旅,获得全胜,归国后受到数万民众热烈欢迎;《大公报》予以连续报道,称“为中华争得无上光荣”。这能够说明    )

A.当时中国重视发展竞技体育事业        B.体育比赛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大门

    C.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答案】D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天津北宁足球队与日本队的比赛时体现了高度的爱国情感,即民族危机加强了体育竞技的民族、爱国情感,故选D项;天津北宁足球队不是由国家组织建立的,说明当时国家对体育竞技不重视,排除A项;国际交往的大门很早就已开启,排除B项;当时中国综合实力弱于日本,但却取得了胜利,不能得出“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体育竞技结果”的结论,排除C项。

22.(2021全国Ⅰ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2可知    )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A

【解析】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格中,上海和天津的职工工人出身的比例远远高于陕西和新疆,这是由于之前沿海地区工业比内地发达,工厂也相对较多,故选A项;单纯从职工社会出身所占比例不能说明西部工商业改造是否彻底,因为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未必是当时全部经过改造的工商业者,排除B项;题干仅提供了无产阶级出身来源,没法据此得出我国工业化是否实现,而且在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完成时,仅是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速度需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题干没有相关数据,而且单纯从无产阶级出身角度只能反映之前的工业基础,排除D项。

23.(2021 山东卷·9)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

A. 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 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 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 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24.(2021全国Ⅱ卷·31)1982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出现了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的局面,说明经济责任制得以实行,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项;1982年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还不到要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程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干时间1982”不符,排除C项;中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与题干时间1982”不符,排除D项。

25.(2021 山东卷·10) 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

A. 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 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

C. 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 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可得出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城邦中的重要政治事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祭司的特权,排除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津贴制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D。

26.(2021北京卷·11 雅典民主改革后,工商业者获得一定权利。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这说明    )

①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

②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③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

④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③符合题意;根据“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可知,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2021天津卷·9)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答案】A

【解析】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头像及其功绩,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显示凯撒的威严,以此来维护统治,故选A项;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为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凯撒执政前古希腊就已有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在货币上刻印头像及文字,不能说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货币的功能,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帝国实力强盛,排除D项。

28.(2021广东卷·12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开始 D. 浪漫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

29.(2021 山东卷·1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 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 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 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30.(2021浙江卷·20)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可知,马克思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选A项;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排除B项;进化史观是以西方近代进化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绵延不断的一种自然演进过程,社会进化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排除C项;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条件及利益和要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即研究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革命的态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D项。

31.(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

32.(2021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

【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

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特征: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由材料三中的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看,我国进出口总额总趋势是增加的,从1950年的41.54亿元到1957年的104.5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从表格中“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与“亚非及西方国家”两栏对比看,除了1950年以外,其余年份里进出口总额是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的,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里面又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中“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里上下两行比较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1951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与“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比较可知,与西方国家进出口数量所占比例较低

3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评价可以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对党的领导、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和对我国对外政策几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党的领导看,由材料二中的“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可得,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看,由材料二中的“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可得,对外经贸政策使得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对外政策看,由材料二中的“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我国的经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也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33. (2021 湖南卷·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候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候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答案】(1)因素:政治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2)不同:前者强硬削藩,削夺诸侯王封地,后者以温和方式,改变继承王国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国之乱,后者有利于政局稳定;前者并没有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后者将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对郡国并行制进行评析。结合所学从郡国并行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即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权力较大,势力逐渐膨胀,成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因素。

2)根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是通过各种罪名削藩,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分化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汉景帝的削藩措施引发了七王之乱,但为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汉武帝的推恩令和平解决了王国问题。

34.2021广东卷·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解析】(1)局限:根据材料一对于工业革命描述可知,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应当综合两个观点,得出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从局限性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