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2022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

发布时间:2021-12-02 点击量:15413

2022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时空观念

概念释疑: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标要求:

1))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4))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五点要求。前两点是认识层面要求,要求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后三点是运用层面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做什么?时空观念,包括两个基本观念。一是时序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 。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

真题精练

1.(2021 湖南卷·1)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 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 天道观持续衰落

C.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 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

2.(2021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

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3.(2021 山东卷·2) 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 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 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 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 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C

【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

4.(2021 湖南卷·2)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5.(2021全国Ⅱ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6.(2021全国Ⅰ卷·25)    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7.(2021浙江卷·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③为长沙,故选C项;①为北京,排除A项;②为苏州,排除B项;④为广州,排除D项。

8. (2021 山东卷·3)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9.(2021北京卷·3 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由图示材料可知,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①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②正确;由图示材料可知,榷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可知该地区东部经济比西部更繁荣,③错误;五代十国至宋初将很多税场升为县,朝廷派遣官吏到此治理,说明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④正确;因为②④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因为①错误④正确,所以排除A项;因为③错误②正确,所以排除B项;因为①③错误,所以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1全国Ⅰ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

11.(2021北京卷·5 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诚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中涉及的官职出现在宋朝,所以①是宋朝;由材料“告诚军机处切勿泄密”及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所以②是清朝;由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及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所以③是西汉;由材料“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所以④是唐朝;所以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因为④在①之前,排除A项;因为①在②之前,排除C项;因为③在④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1浙江卷·8)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

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

【答案】B

【解析】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而不是清代,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清代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避暑山庄内的建筑,采取因之地势,度土之宜的分散布局方式,各风景点之间巧妙地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楼台廊庞、桥亭轩榭、寺观塔碣,都巧妙地因借地形,形成一处处动人的连续画面;圆明园汇集全国的名园胜景,大胆吸收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各具特色的建筑群,再用长廊、曲径、桥梁、墙垣构成山重水复、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2021广东卷·6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14.(2021北京卷·6 读如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

③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④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2021浙江卷·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勒姆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

16.(2021 山东卷·7) 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1913—1921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对华商品输入减少,中国的海关征收额一路走低。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海关税收急速增长。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可知,一战前后中国的海关税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CD都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BCD。

17.(2021 湖南卷·9)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故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故D错误。

18.(2021 湖南卷·10)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 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答案】B

【解析】根据图1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120师和129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这与材料世间不符,故D项错误。

19.(2021北京卷·9 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B

【解析】

根据“八路军”“中日会战”“晋省得失”可知,这是抗战初期发生在山西的战役,结合“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可知,这是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大捷,B项正确;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中,主要是国民党部队参战,排除A、C项;百团大战时期,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当时山西已经沦陷,排除D。故选B项。

20.(2021北京卷·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

②1923年国共两党在广州发动北伐战争

③毛泽东在中共五大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①说法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②说法错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说法错误;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④说法正确。综上所述,①④说法正确,C项正确;②③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2021天津卷·8)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解析】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导致材料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故选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排除C项;此时仍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才逐步发展,排除D项。

22.(2021广东卷·11)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 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 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 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 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可得出这属于权力的滥用,是直接民主弊端的表现之一。而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则说明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C正确;瓦解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瓦解,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内部矛盾,排除B;材料没有针对平民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

23.(2021 湖南卷·12)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D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

24.(2021浙江卷·17)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8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492”“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可知,哥伦布欲从西到达东方,即他深信“地圆说”,故选A项;达•伽马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B项;哥伦布没有到达东方,排除C项;哥伦布抵达美洲,没有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排除D项。

25.(2021全国Ⅰ卷·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答案】D

【解析】16世纪起到18世纪末,除了英国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特许公司从事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海外殖民扩张是存在多国竞争格局的,故选D项;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成为主要扩张形式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划分势力范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外扩张时的主要形式之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26.(2021广东卷·12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开始 D. 浪漫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及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A项是17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C;浪漫主义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而出现的,排除D

27.(2021 山东卷·1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 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 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 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28.(2021 湖南卷·14) 欧洲最早出版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 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 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 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答案】D

【解析】根据“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性的期刊大量出现,反映出专业性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正是适应第二次工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专业性的科学理论,没有体现大众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生活的改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学院,排除C。

29.(2021 山东卷·13) 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30.(2021天津卷·13)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

A.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轴心国集团的瓦解

C.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            D.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3.7”“1943.9”可知,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美英进行秘密谈判,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故选B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45年10月,联合国才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2021 湖南卷·16)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

A.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态度,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肯定和拥护到80年代越来越多人的否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急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反映,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修改宪法,故A错误;材料没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故D错误。

32.(2021 山东卷·14) 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

A. 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 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 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通过电视人们能够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而美国家庭收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说明科技发展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故选D;“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无法体现,排除A;电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并不能据此说明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纽带,材料中没有凝聚家庭关系的内容,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电视的影响,和战争无关,排除C。

33.(2021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                                                                                                                                                                                                                                                                                                                                               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见图中处。

理由:(1)历朝历代,为了维护都城政治安全,均在都城附近布置重兵防守,明朝也不例外,如在天津设置重兵,天津过去被称为天津卫。(2)对明朝统治构成重大威胁的主要是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明成祖时期迁都就是出于军事目的——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防御。(3)明中期,蒙古与蒙古族的瓦剌部发生冲突,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曾兵临北京城下,使明朝统治出现了一次严重危机。

综上,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京师安全,在京师周围设置卫所,布防重兵。

示例二

在南京附近设置卫所,见图中处。

理由:(1)明朝最初建都于南京,是后来北京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明政府出于维护南京政治稳定目的,在此设置卫所,布置重兵。(2)南京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是大明王朝财源通道的重要枢纽,为了保证江南财税收入、生产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必然在南京设置卫所。(3)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了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明政府在南京及其下属苏杭地区设置卫所。

综上,明代政府设置卫所军事驻防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关系密切。

示例三

明代在边疆地区设置卫所,如图中处。

理由:(1)明初,统治者担心沿海民众勾结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实行海禁政策的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卫所,加强军事防御,如图中处。(2)明成祖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土司叛乱,明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开始改土归流,并设置卫所,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如图中处。(3)蒙古族的瓦剌和鞑靼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政府在与其交界地区设置卫所,以加强防范,如图中处。(4)明后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力量发展壮大,给明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明政府设置卫所以加强对建州女真的防御,如图中处。

总之,明朝卫所设置,很好的诠释了明朝政府面临的军事形势和实施国防政策。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旧教材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基础知识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什么是卫所,这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可以获得,明确卫所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卫和所分别是上下两级防区,布置在要害地带。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画出一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所画区域应该符合题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相关的要害区域。据此可以得出,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明朝的都城附近应该是一类,因为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所以可以画在明朝先后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还有就是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最后,就自己所画的卫所集中分布区域说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实,且与题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相关就可以。

34.(2021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6                              

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一

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2分)

阐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年幼的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自己的军队.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之后,党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转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8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不断走向成熟,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2分)

参考示例二

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2分)

阐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出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并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实现。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8分)

总结: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方针政策,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分)

【解析】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建党百年的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和对党奋斗历程的知识梳理情况.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选出两次代表性会议,如可以提取“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力挽狂澜”,然后结合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意义和两次会议期间党的发展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提取两次会议后能够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事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