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热的冷思考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
吴庆业
【摘 要】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突破了单篇教学的局限,渐成热潮,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对于大单元教学,只有准确地理解它的内涵,精细化地进行文本观照,科学地进行教学整合,理性地做好课后拓展,才能真正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冷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 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单元整合、重视自主学习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文教学散乱低效的问题。在中国知网检索“语文大单元”,仅 2021
年就有 119 篇论文发表,可见语文大单元教学正成为一种热潮。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现在流行的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缺少准确的理解,过分追求“大”和“综合”,而忽略了对“语”和“文”的追求,出现了表面热闹而素养落空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反思。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理解需更准确
有一些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缺少深入研究, 认为大单元教学就是对单元文章中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教学 ;进行大单元教学时,主题设计、内容整合都较为粗放。这是不合适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是什么?陆志平认为 :“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
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把诸多元素统一起来。”[2]我们在进行语文大单元设计时,必须把握好这两个要素—— “提炼单元主题”和“统一诸多要素”。
一位教师教学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在《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基础上又补充了《日出(陈白露死前独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花园相见部分)》。
设计的任务 :①阅读比较相关作品,体会几位作家不同的戏剧风格 ;②熟读三篇文章, 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对《雷雨》《窦娥冤》《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情节会怎么处理?
这样的设计看似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 其实没有真正提炼出单元的主题,仅就几段选文,让学生谈几位作家不同的戏剧风格,任务大而空。而让学生以导演身份处理情节,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阅历和能力,显然这是一个过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学难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本单元,要真正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 就要切实把握单元的主题,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任务,进行有效的语文活动,通过自主构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本单元的导语是 :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三篇戏剧作品“寄托着他(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根据本单元三篇作品内容及单元导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悲剧中人性的光辉,对正义的追求, 对邪恶的鞭挞,激发读者心中的悲悯情怀。人性的善良、亲情爱情的美好和面对邪恶敢于反抗的精神在三篇作品中都有体现,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性的光芒,学会爱与被爱。
任务可以设计为 :①选一个人物,用文字给人物画像,从中观照自我人生 ;②走进人物内心,小组自选片段排演戏剧 ;③思考悲剧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任务是聚焦“一个人物”,“用文字给人物画像”。这个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的主动权,通过“选”的活动,进行比较, 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 ;再“画”像,即运用语言文字,这就带有创造性。第二个任务带有具身性,通过“排演”参与,进行深度体验。第三个任务是在前两个任务完成后的深度“思考”,是对前两个任务的理性概括和穿透性拓展。这三个任务一环扣一环,步步推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与丑、生活的欢乐与沉重,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交流表达,把“语” 和“文”的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学习任务设计,不但彰显了戏剧单元学习的旨趣,而且还在学习任务推进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同时也实现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
二、大单元教学的文本观照需更精细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超越单篇的综合性教学, 师生需要对整个单元的文本进行观照。所谓观照,就是对文本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和比较,透视其背景,抓住其主要阅读主题, 辩证地思考诸要素的关系。没有对整个单元文
本的观照,就不能透视文本的心灵世界和跨文本的精彩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对整个单元文本进行观照的现象很普遍。一位教师在教学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单元)时,设计了一个任务 :研究关汉卿、曹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特点 ; 阅读他们的其他戏剧,结合作品,说说他们能够创作出悲剧形象的原因。由于学生对三位作者的作品了解不多,对文本的背景不够熟悉, 所以课堂上学生只能泛泛而谈,理解缺少深度。
因此,准备任务可以改为 : ①了解三位作者;
②精读教材三篇作品 ;③阅读提供的三位作家所处时代的补充材料 ;④阅读提供的材料 :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二折)、曹禺的《雷雨》(第四幕)、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三幕),进一步了解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原因。针对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了解作者”和作家“所处时代”,属于观察,体现了传统的“知人论世”的解释学方法,便于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和融会 ;“精读”是实践路径,也是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剧情和人物语言的体验、对人物的分析与把握,来探索剧本中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怀 ;了解“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在精读基础上的判断,融学习资源于一身,通过不同剧本中不同人物的比较分析, 做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判断。
这种多文本组课,多任务驱动,多方法运用,形成“问题串”的“思维流”,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观照和理解,让学生知人论世,守住关节点。如果在课堂上再让学生进行人物扮演,改造剧情,推陈出新,化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化体验过程为审美过程,学生就能收获语言美、思想美、人物美。大单元教学的课前和课中的观照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观照是否精细化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只有观照精细化了,才能实现大单元教学的目的。
三、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需更科学
大单元教学,需要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 以便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建立篇与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大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在文本的共性基础上进行的,从任务教学的需要出发,文本或在主题上有共性,或在文体上有共性,还要注意彼此的关系,避免生拉硬套。
{C}1. {C}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的整合要合理
有的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重视单元的整体性教学,任务设计、问题解决都从单元整体出发, 对单篇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甚至忽略了单篇教学。大单元教学是综合性的“整合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但学生不是一下子就具备了综合性的阅读鉴赏能力,需要单篇教学的引领。“单元整体功能是建立在个体课文基础之上的,没有了个体课文,单元整体功能就被架空了。”[3]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离不开单篇教学的引领、培养,做好单篇教学与大单元的整合,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复杂的大单元教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有保证。如本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精选《窦娥冤(节选)》
《雷雨(节选)》进行单篇教学,带动学生对《哈姆莱特》及《雷雨》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单元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C}2. {C}单元大任务与语用教学细节要兼顾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着眼于各篇作品的共同点,设计问题从单元的人物形象特点、选材特点等“大”的方面入手,对语言细节揣摩不够,缺少对语言的感受。
新课标明确要求 :“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
的素养。”[4]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表达能力、鉴赏能力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揣摩,在大单元教学中落实语言教学,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语意之丰、语用之妙,体会语言的魅力, 也是回归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鲁侍萍与周朴园、周萍等人物的对话,在语言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感情, 实现语言学习与主题学习的统一。
{C}3. {C}课内文本与课外材料的整合要互补
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往往不满足于课内文本,希望内容丰富,以期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材料。适当补充课外材料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往往事倍功半。
“多文本比较的确可以提升思维品质,但前提是教材提供了理想的‘类文本’组合单元。否则,搞‘拉郎配’,必然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学闹剧。”[5]教材提供的单元文本是经过专家研究审定的,单元组合相对更理性、更周密。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课外补充材料为辅。如教学本单元时应以教材的三篇为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以阅读的形式完成学习,以课内带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课外材料应是对课内文本的有效补充,课外材料要促进课内文本的学习,因此课外材料要密切关联课内。有的教师只是注意到某一方面联系,而对联系的紧密性关注不足,补充的材料与课内文本若即若离,甚至生拉硬套,导致课堂教学生硬。在本单元教学中,有的教师选取课外材料《日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补充,虽然都是作者的名篇,《日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说与文本一点联系也没有,但在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与课内文本联系不是太紧密,不如把课外材料换成《雷雨》《哈姆莱特》的相关节选材料,这样与教材就有更直接的联系。学生通过阅读,与课内文本形成互补, 也为单元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如果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找不到密切相关的材料,也不必强求提供,可以把更多精力留给课内文本,这样教学更为集中。
四、大单元教学的课后延伸需更理性
语文大单元教学有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特点,课堂完成了一个大单元教学,并不意味着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通过课后延伸对学习进行适当拓展,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这种“适当拓展” 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理性思考。
{C}1. {C}着眼于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拓展性材料的选择必须从大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并服务于目标达成。本单元教学提示中明确要求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欣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 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布置任务为“课后排演《雷雨》或《哈姆莱特》课本剧”。课后排演需要许多学生的参与,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要做到这些, 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教师并没有提供排演需要的条件,也缺少过程性指导与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条件或可能性估计不足,布置的任务较难完成,任务缺少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了了之。如果把课后延伸的任务改为 : 在阅读《雷雨》或《哈姆莱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把教材节选部分改编为小说,并在班级交流。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对剧本深度阅读,加深对教材《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涉及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对节选部分改写,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也把读与写融合在一起,从而
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C}2. {C}着眼于相关度高的材料
“相关度高”的拓展是大单元教学的要求, 散文单元拓展材料为散文,戏剧单元拓展材料为戏剧,小说单元拓展材料为小说,诗歌单元拓展材料为诗歌,单单着眼于体裁这还不够,还要着眼于题材甚至表达方式方面的相关度。这有利于大单元文本学习的深化,让教学价值更大化。
{C}3. {C}着眼于材料补充的适量性
大单元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打通全篇, 注重整体性学习,同时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连续性学习。课后延伸的范围过大,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在现今学生课业比较繁重的情况下, 学生难有时间保证。如在本单元教学时,一位教师布置的任务为:课后阅读曹禺、莎士比亚作品。延伸的范围太大,学生阅读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课外阅读与单元教材不能形成呼应。教师应缩小范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篇目或戏剧片段,供学生选择,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量的原则也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语文大单元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对任务型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单元教学中也会存在不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及时改进,语文大单元教学之路就会更为宽广,就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43.
[2]陆志平 .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追求[J]. 语文建设,2019(6).
[3][5]程翔 . 对“学习任务群”的几点思考[J]. 语文建设,2021(6).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2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