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伟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让语理教学走上讲台

发布时间:2022-09-14 点击量:1360

所谓语理,是指语言运用的章法规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追求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严重忽视语理的现实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语理过于抽象,而且在考试中没有明确地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难见语理的身影。语文本身需要语理的支撑,没有语理就没有语文。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教学本质属性方向做出思考,将语理教学正式推上前台,给学生提供更多语文专业应用学习机会,以提升学生语用基础能力。

一、词语运用,揭开语理教学真容

词语解读、应用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中,词语大多被列为学生预习内容,教师在对典型词语做解读时,也是对其内涵和应用价值做鉴赏,没有对词语应用做更广泛的推演,特别是语法对接更是空白,学生对语法基本知识都不掌握,更不要说语法实践应用。典型词语有鲜明的词性特征,教师一般没有涉及语法内容,学生对词性认识自然更为肤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认知短板。因此,教师需要强化语法的介入力度,结合词语应用展开教学设计,揭开语理教学的真面目。

如教学《孔乙己》,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对一些典型词语做解读探究,学生大多会从语境角度做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延伸性解读,让学生感受语理的存在。如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还有“窃书不能算偷”中的“窃”和“偷”字的解读,学生能够从孔乙己是读书人,习惯用书面语进行表达角度进行思考,却不能做更深刻的解读。教师做出引导:孔乙己追求身份特殊,从其穿衣打扮就可以看出,为突出其“特殊”性,他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包括说话的语言。“读书人”自然是有学问的,“之乎者也”彰显学问,即便是一个“偷”字都要计较,因为“偷”是口语,说这个字会显得“俗”,而用一个“窃”字,却可以体现“文雅”。从表面上看是孔乙己在卖弄学问,其实是其骨子里的东西在作祟。他“中毒”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不能正视现实。学生明白这些词语的深刻意蕴后,后面的学习便顺畅起来,因为有了一个基点,孔乙己的所作所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教师从词语应用的根源上做解读,结合人物处境和心理背景展开具体分析,给这些词语的应用找到基本支撑,其他类似的词语解读便有了一定依据。孔乙己是小说核心人物,教师从思想成因方向展开分析,结合词语书面语和口语区别做对接,自然形成更为客观合理的解析。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学会了词语语理分析的基本路径,这对丰富学生语理认知积累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句式解析,推进语理教学进程

句式解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典词佳句的语言鉴赏教学中,教师会特别关注句式应用价值的分析,并有意识传授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但渗透语理的意识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只能凭借语感做句式仿写操作,对内在语理构建规律几乎是一概不知。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让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难以得到质的提升。教师要从语法和修辞等多角度展开语理分析,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内化的机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立语理学习意识。

语言鉴赏是阅读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大多会关注其修辞方法应用。教师需要做出语理引导,让学生从句式构成、句式呈现、句式表达等角度展开思考,形成语言鉴赏认知基础。如《变色龙》,这篇小说中有不少经典的句子。教师先要求学生做梳理阅读,找到典型句式,做自由解读鉴赏。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环节,筛选出一些句式。如:“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面对这些句子,学生大多会有些束手无策,因为句子中没有修辞方法的运用。教师做出指导:这段话中的句式都比较短小,而且连续运用了感叹号,还有拟声词组成的句子,如果从这些角度展开思考,是不是能够做出更多解读?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做具体分析,鉴赏气氛逐渐形成。有学生从句式简短设计的角度展开分析:短句子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这个特定环境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是在装腔作势地发号施令,运用这些短句子,无疑能够体现强硬的语气,听起来就是不可违背的命令。也有学生从拟声词成句的角度做分析:拟声词单独成句,增加了现场感,语言显得更为灵动。

教师从不同角度做出引导,体现的都是语理内容,学生根据教师规划做深度解析,从语理追索中获得系统性学习认知。语言鉴赏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角度,学生在这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短板。如果教师能够重视语理内容的渗透,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启迪,让学生在语言鉴赏中建立系统性语理认知。

三、文段梳理,提升语理教学品质

教材中有太多的精彩文段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文意梳理和语言鉴赏时,对文段构建方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在逻辑、表达等方面都没有足够的建构学习积累。如仿写文段,这是比较常见的读写设计,但仿写大多关注的是句式模仿和语气模仿,遣词造句也没有章法做基础,这说明语理教学的严重缺失。教师要从复句延伸角度展开引导,从中心句设置出发进行逻辑分析,对文段内部结构做图示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文段构建的基本规律。

学生在梳理文段内容时,大多注重情节、人物等内容,而对文段结构、次序、逻辑等内容缺少敏感性,教师要注意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些解读的方法。如《谈读书》,这篇文章由三个段落组成,三个段落的构建形式保持一致,即“总分总”结构形式,开首第一句是中心句,最后一句做总结,中间内容是具体分析展示。学生在做阅读梳理时,很容易忽视结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从这个点展开引导,学生会及时做出回馈。从深度观之,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又分为几个方面,其段落内部结构也是一一对应的。如第一段中心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个句子分为“怡情”“傅彩”“长才”三内容,后面紧跟着从这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其对应关系非常严谨。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段细读,从结构组成角度展开阅读分析,总结出文段构建方法。学生深入到文段解读环节,对相关方法做深入探究,其阅读鉴赏效果自然呈现出来。教师对学生文段梳理情况做观察,对学生创造性归结做专业点评,给学生提出一些技术方面的建议,让文段鉴赏顺利展开。

文段梳理需要更多专业知识的支持,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进行探索,给学生规划清晰的操作路线。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操作方向。学生在文段构建方面缺少基本知识储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展开具体布设,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四、篇章统筹,延伸语理教学维度

篇章统筹是对整篇文章做结构分析、语法解读、内涵发掘,其要求自然更高。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注重的是主旨的归结、段意的梳理、情节的复述、人物的解析,这些内容难以形成体系,自然不利于给学生带来整体认知,谋篇布局能力培养便容易落空。传统教学中的写作方法应该是语理教学内容,但太过狭隘和专业,让学生难以建立有形认知,教师讲解再深刻,也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解读和应用方法,让学生在谋篇布局方向做出积极探索,主动进行语理应用,自然内化语理认知。

学习议论文时,学生大多会从三要素落实情况角度展开思考。教师需要做出统筹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梳理统筹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整篇文稿的解读之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议论文,教师主要从议论文结构特点角度展开引导:引论、本论、结论是议论文结构上的基本要素,也是其结构的基本组成形式。如果从这个角度展开梳理,看有哪些学习发现?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展开主动交流和讨论,课堂学习渐入佳境。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见解,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给学生做出一些学习提示。在展示环节,学生分析大多符合要求。“本文主要探究山水画的意境这个中心议题。作者先提出论点,设定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达成意境等问题,然后分层做论述,最后总结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全文层次分明。”教师对学生的解读分析做出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在读写操作时注意借鉴这样的写法,对习作做结构上的构建。

教师引导学生做文本结构梳理,结合议论文结构基本形式做具体分析,给学生传递明确信息,对议论文结构特点做归结处理,要求学生在读写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出对接思考。文本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议论文是特定文体,其结构设计带有共性特征,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具有更强实用性。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对后面的学习也有一定支持作用。

语理教学包含众多内容,教师要从词语、句式、文段、篇章等角度展开教学研究,对学生语理基础做出客观评估,推出完整科学的语理教学体系,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成长提供更多支持。学生语理知识储备不足,语言运用能力欠缺,教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语理教学进程,给学生提供更多语法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应用基础。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2022年第7期)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