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把握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其含义。
3.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理解当时青年的理想与奋斗;学习《红烛》中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文人墨客喜欢通过创作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胸怀和无产阶级革命青年的青春激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歌,去感受郭沫若和闻一多笔下的青春价值。
二、知人论世
1.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 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女神》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以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诗歌主张:
(1)主情主义。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不在说理。
(2)自然流露。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3)自我表现。重视主观感觉的抒发,有时还会带有一种英雄主义格调。
(4)形式的绝对自由。
(5)文学的社会职能。
2.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文学成就:新月派代表人物,提倡新格律体诗,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七子之歌》。
3.写作背景
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②《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文本分析(用不同方式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任务一:整体感知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
明确: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2.《红烛》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任务二:对比阅读
1.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仔细欣赏这两首诗,分别找出它们的主要意象,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 |
主要意象 |
艺术特点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洪涛 |
自由宏阔 雄奇奔放 |
《红烛》 |
红烛、残风 花儿、果子 |
红烛:热情似火 残风:邪恶 花儿、果子:乐观向上 |
2.学校将要开展“校园朗读者”活动:如果你是朗读嘉宾,你现在要朗读的篇目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两首诗歌之一。那么你能在朗读前先向听众说一说你最喜欢你所朗读的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吗?你为什么会喜欢那几句呢?
(可以选择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诗歌韵律、情感、表现手法都可)
任务三:自主学习
自由朗诵《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 |
主要意象 |
艺术特点 |
《峨日朵雪峰之侧》 |
|
|
《致云雀》 |
|
|
【作业布置】
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歌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1)立在地球边上,我们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欣赏在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般炽热的情怀吧!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2)红烛展现的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探索。下面,让我们走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雪莱《致云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