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梳理小说情节。
- 从细节处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身上体现的积极昂扬的青春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身上体现的积极昂扬的青春之美,珍视青春,把握青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青春者,春日之始也。它代表着草木丰茂的季节,朝气蓬勃的年华。青春之美,美在单纯,美在希望,美在充满激情,美在有无限可能……当青春处在特殊的年代,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热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去探索特殊年代的青春之美。
二、知人论世
《百合花》:
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1925年9月生于上海,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她创作以抒情心理小说、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娟《<百合花>的写作经过》:“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确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反右派斗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1957年7月,毛泽东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部署反右派斗争。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某些人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
《哦,香雪》:
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作者用她敏锐的视角捕捉到一群身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里的少女生活状况,赋予了从封闭向开放转变时的严肃思考,表现出山村少女对新世界、新生活的炽热追求。
三、文本分析(自主阅读文章内容)
任务一:划分段落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提醒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任务二: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表格。
作品 |
人物 |
主要性格特征 |
具体表现 |
《百合花》 |
“我” |
温柔和善、亲切可人略带点俏皮的大姐姐 |
|
通讯员 |
淳朴天真、稚气未脱 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 |
|
|
新媳妇 |
美丽、纯洁、 善良、高尚 |
|
|
《哦,香雪》 |
香雪 |
胆怯、清纯、美丽、执着的山村少女、 渴求科学文化知识、坚毅执着 |
|
凤娇 |
性格开朗泼辣、 在喜欢的人面前腼腆 有着少女的青涩 |
|
任务三:1.这两篇小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想一想,《百合花》中有几处写到新媳妇家的被子?分别在哪里?《哦,香雪》中铅笔盒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哪几处?请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指出它们在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 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的作用
1、贯穿全文线索:
全文主要情节围绕“借被——献被——盖被”展开,被子在文中起到重要的线索作用。
2、借百合花被突出人物形象。
3、深化主题,百合花象征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铅笔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23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第二次,24页“‘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第三次,24页“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第四次,26页“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然后举起铅笔盒”。
铅笔盒的意义
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
2.《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哦,香雪》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从他者角度来叙述,虽然缺乏真实性和亲历感,不利于抒情,但也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你能说说看吗?
《百合花》第一人称:①使故事表达更真实,更流畅,更合理。“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连接者。因为“我”去前线,所以小通讯员送“我”,和“我”一起借被子,送“我”馒头;因为“我”,连接起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故事。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使主题更深刻。“我”是小说人物高洁人性和美好人情的见证者。“我”见证了小通讯员的纯真、善良,见证了新媳妇的美丽娴静、纯朴,见证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来抒情,更真实可信。③使表达更含蓄,更有韵味。作品受“我”所见所闻的限制,不能全方位叙述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如通讯员过去的生活只能凭借“我”的想象来描写,他牺牲的原因及场面只能通过“我”的听说来补充,新媳妇在小通讯员牺牲后的心理只能通过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暗示,这反倒增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表达更含蓄,更有余味。
《哦,香雪》第三人称:①表达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村庄、车站、西山口车站、学校等地点灵活转换,过去、现在随意切换,使得小说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②有利于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能对香雪、凤娇等农村姑娘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尤其是对香雪心理的描写会更为细腻逼真,既丰满了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又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
【小说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不同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更常见于凸显人物形象、抒情意味较强的文章。表意更直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感觉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如: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文中第一人称视角的作用: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点出叙事人称),倾诉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结合在痛苦的思辨中(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对主题的作用)。鲁迅也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替身”,不惮于拉近自己和叙述者的关系。鲁迅小说因此也让人感到强烈的扑面而来的主观抒情的色彩。对鲁迅小说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读者会倍感亲切,甚至产生与鲁迅本人面对面交流、类似“辞若对面”的幻觉(对表达效果和主体的作用)。
第二人称:较为少见。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如:
你十七岁了。高中最后的课程已经结束,你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正在准备参加高考春风撩拨着你的心怀,每当你从镜中看见唇上那渐浓的绒毛,心中就涌动着一种难以譬喻的神秘的情绪。
——节选自 刘心武《楼梯拐弯》
主要是以第二人称进行叙述(点出叙述人称),这个关于“你”的故事,就是通过“你”——高中毕业准备复习参加高考的青年学生的几个生活片断先后表现的,写出了“你”还未跨入社会就已经耳闻目睹了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人称的具体表现);同时用对比的手法在典型环境中树起了老一代知识分子拒绝利诱,不计报酬,兢兢业业为四化培育人材的典型形象(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第三人称:是比较常见的叙述人称,适用于大多数的小说文章。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进行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我们学习的《哦,香雪》。
四、小结
纯粹的年代孕育了纯粹的人性,火热的时代催生了火热的青春。这是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生活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的我们,更要感谢《百合花》、《哦,香雪》那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年代,那个人人无畏、人人无我的年代,来对抗充斥我们周围的虚伪自私、提防猜忌、利益至上和人情冷漠。
画意诗情歌青春,岁月绽放扬激情(单元总结)
1、青春塑像
请同学们回顾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深入思考“青春”青春的价值,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从而表达自己从文本中读书的青春内涵。
青春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每个人都是画里的风景。青春的毛泽东_____________,青春的郭沫若_____________,青春的闻一多_________,青春的新媳妇_____________,青春的香雪们_____________。
2、青春偶像
每一个灿如星辰的形象,都能点亮后人,请找出本单元课文中那个点亮自己的形象,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最喜欢、最崇拜、最感动的理由(喜欢他的人格、他的情怀、他的作品、他的故事等等),思考“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
3.书写青春
伟人毛泽东带领我们和时代青年激扬文字,我们跟随诗人郭沫若感受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宏伟,战士闻一多又让我们领悟了“红烛”的精神。一朵百合花,使我们看到了洁白无瑕的爱和晶莹的泪,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积极的人生追求。
青春如此多娇,青春的形象多彩多姿,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可以立鸿鹄之志,成一代天骄;也可以成为科学或文化巨子,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留下精彩华章;还可以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更多的人会成为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但是也不能放弃对崇高精神的追求。那么身处青春年华的你,对青春又有着怎么的理解和思考呢?
如今学校文学社正在策划一个关于“青春”的专辑,现正面向全校同学征稿。请大家结合本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写一篇文章或是创作一首小诗,谈谈自己对青春的看法,表达自己对青春的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