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担心讲解分析得不够透彻,害怕学生考不好,所以习惯“包办”学习,将古诗教学分解为翻译、分析、解说、练习四个环节,致使古诗浑厚的文化底蕴消失了大半,将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文学味的古诗鉴赏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如何从这个误区走出来,使古诗教学更有魅力、更有效呢?
一、走进诗理:把好诗“脉”
学诗,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诗。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学诗的经验体系,让学生走进诗理,学会把好诗“脉”,才能更好地理解、品鉴古诗。
(一)“诗言志”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古代文论家对诗歌的概念与本质特征的基本认识——“诗言志”。如,学生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教师可通过解题引出全诗的关键词“破”,然后围绕“破”,探究“家破”与“国破”,体会杜甫遭遇之悲惨,之后以“立”(立志)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叹息中有苍生,难眠里有天下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博大胸襟。正是杜甫诗中的“言志”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到诗歌就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情与志的一种手段。
(二)“诗缘情而绮靡”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魏晋文论家陆机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观点:“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绮靡”,是以织物的细致而精美来比喻文章,亦即要求文章写得文辞绮丽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这里,教师将《静夜思》(李白)与《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雷平阳)进行对比讨论,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感受诗的含蓄、凝练,感受诗歌是如何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表现丰富想象和深刻情感的。
(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的观点——“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强调了情感因素的先导作用,“情”“义”指的是内容,“苗”“华”指的是形式。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里表现的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全诗呈现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四)“知人论世”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既知人又论世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孟子·万章下》记载了孟子这样的观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此概括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他的各方面情况。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也有“知人论世”环节,如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和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但这种被动式的介绍,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链接作品、感受诗人的心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梳理与探究作者的人生历程,还原作品背后的时代图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建立一些学习的平台,让学习小组去收集、整理诗人的生平经历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把这些资料放到班级博客共享学习;可以开设诗人论坛,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体会在论坛上发表;可以让学生把诗人的资料编串成一个个故事,开故事会,让大家共同分享;还可以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进行比较。这二首诗表面的意思看似相近,但联系作者身世,就可知前者是一位政治家的感慨,表达曹操感慨时光流逝,统一大业却未能完成,渴望得到贤才而建功立业的情怀;后者则是在晚唐黑暗的社会政治面前,罗隐的无可奈何的长叹与逃避的心境。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对诗理的探讨,师生应在一种自由的氛围里进行,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在自觉感知中慢慢地靠近诗歌的殿堂,搭建诗歌学习的支架,找到古诗学习的路径。
二、步入诗趣:趣味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吟咏诵读是古诗学习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营造有趣的吟诵氛围,在稳扎稳打的多元朗读中步步为营,形成自发式的吟诵格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吟咏诵读的第一步就是不求甚解地朗读。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他认为如果音节坚实饱满,就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音调零乱,就断定作者胸中是空洞零乱的。朱先生的话道明了初读古诗的重要性。教师要在初读古诗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反复地、不求甚解地朗读,将诗歌读得朗朗上口。
第二步是示范吟诵。教师要精心设计示范吟诵环节。或是教师进行出色、精彩的示范吟诵,以达到规范传承的目的;或是有朗诵才能的学生示范吟诵,以增强学生吟诵的自信心;或是小组成员间相互吟诵,以激发学生吟诵的热情;或是全班诵读,以营造自由和谐的吟诵氛围。示范吟诵是学生学习动力被激发与唤醒的过程,学生在良好的吟诵环境中不断练习,将诗歌读得有滋有味。
第三步是吟唱诗歌。吟诵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文化特色,是诗乐传统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美读诗歌的方法。“吟”指吟咏、诵读(《汉语大词典》)。这里“吟”包含“诵”的意思,即诵读、朗读。“吟”又有“吟咏”之意,比“诵”更深了一层。只有深入领会了诗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韵,才能吟诵出味道。诗与歌是共通的,学生要在学吟习唱中体悟古诗,提高诗歌的感悟和鉴赏的能力。教师要经常开展课堂吟诵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歌精神气韵的基础上,或自选与诗歌契合的纯美乐曲进行自由哼唱,或选取网络媒介中已有的吟唱资源进行模仿吟唱。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将诗歌吟唱得趣味盎然。
三、融入诗境:体悟诗情
诗歌是用来表现生命体验、流淌情感、倾吐心灵的艺术形式。“情”是诗的生命。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诗境中“悟”诗情,而不要对诗歌做过多枯燥乏味的讲解。因为不管老师怎样解说,比之学生自己的感受体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放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赏词句之妙,在情境中深入浅出地感悟诗文,给学生以纯美的审美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诗的学习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
(一)从言入手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品味诗文的情感。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心远”一词,通过细细咀嚼,感受诗人超脱凡俗、从容闲适的生活乐趣。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讨论法和争辩法让学生合作学习。先由学生自己找关键的字、词、句,接着教师或者小组成员提出问题,然后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总结,形成统一的、成熟的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教学中的各种契机,针对学习中有分歧的观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辩论,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使学生能辩、善辩、敢辩,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二)从境入手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要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含的“情语”,最好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去想象和联想,自由创设诗歌的情境,接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诗歌的丰富场景,然后互相品鉴诗歌的意境,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独有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如:用一幅画表现出对一首诗的领悟;在欣赏诗歌时,试着写一首诗;在学完诗后,自己配上一段曲子⋯⋯这些方式一方面使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其他同学的赏识,增加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学会尊重其他同学的努力成果,学会欣赏别人,而从中也真正体会了古诗的内在美。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