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伟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发掘悲剧意蕴 优化小说教学—— 以《祝福》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30 点击量:3502

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作品,对祥林嫂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对高中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剖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就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进行了深刻反 1924 年发表了《祝福》。祥林嫂作为纯洁善良女性,却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她被人操控,却又默默忍受一切不公文章字字血泪,痛诉了封礼教“吃人”的本质。文本解读的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在自然的阅读过程中理解本,发掘悲剧审美意蕴。因此,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意蕴成为《祝福》教学的关键切入点。

、祥林嫂的悲剧性体现

悲剧通常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美学范畴;从狭义来讲,它是一种戏剧类型。悲剧就是个人无法改变命运遭遇不幸,从而引起他人的共鸣。祥林嫂是勤劳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表,其“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经历丧夫、改嫁、再丧夫、丧子等一系列悲剧事件后,在社会众多阶层人物的精神攻击下成为了不祥之人,直到捐门槛后仍没得到救赎,导致精神彻底崩溃,终于在满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去世。造 成祥林嫂悲剧性人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

(一) 祥林嫂自身性格之悲

祥林嫂是顽强抗争却悲惨收尾的社会底层的代表,由开始的勤劳善良变成了“木偶人”,最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祝福之夜悲惨死去。祥林嫂原先是富有抗争精神的,在出嫁后遭受虐待、被婆婆强制变卖、被逼改嫁时,她都抗争过,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只能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在面对他人的讥讽和侮辱时,祥林嫂只能默默忍受,她不是没有抗争过,只不过封建枷锁太重,祥林嫂虽然顽强抗争,痛苦挣扎,却不能实现自我救赎,最终被封建礼教“吃掉”了。祥林嫂的抗争是无意识的想要反抗,却不知该反抗什么,如何反抗。这样的一个悖论不仅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更是千千万万“祥林嫂” 乃至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二) 封建礼教压迫之悲

“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沉重的,一场场悲剧伴随着她人生不同阶段而不断上演着,低沉凄惨的基调奏响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主旋律,封建伦理道德中社会的扼杀、家庭的扭曲及个人的异化,扮演着导演祥林嫂一场又一场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封建礼教侵蚀人心,可以说所有人都不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真凶,但所有人都参与到“杀害”祥林嫂的过程中。鲁四老爷是封建乡绅的代表,柳妈是劳苦大众的代表,婆婆是宗法制度的代表,可以说从各个阶层来看都在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施压。如,柳妈怂恿祥林嫂相信所谓的鬼神和地狱,让她去捐门槛;鲁四老爷认为她是不 祥之物,不让她碰祭祀物品“我”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本应对祥林嫂伸出援助之手,但当她问我灵魂有无的时候“我”却采取了一种“说不清”的态度,“我”的冷漠和逃避却更加坚定了祥林嫂所信奉的人死之后有魂灵的信念,成为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祝福》教学的现实困境

《祝福》这一类作品时空跨度比较大,学生以现在的视角去审视它的情节、结构是比较难的。这需要教师在讲解文本时,引导学生疏通作品情节,以便于学生能够整体感知作品,品读和鉴赏文本细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如下现实困境。

(一) 视角固定, 缺乏活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仅抓住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去讲,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都局限于小说内涵的探究,使得语文课堂缺少活力。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遭遇的不幸,难以对祥林嫂产生“怜悯”之心。为此,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对其产生怜悯和同情之心。

(二) 内容过多, 分析不深

关于《祝福》的教学案例,大多停留在人物形象刻画、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语言表述、叙述节奏上,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教学内容过多,导致每个方面都讲不透彻,学生理解也不深刻,导致课堂教学张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文本矛盾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达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使课堂内容有血有肉。

(三) 忽视细节, 缺乏深度教学

教师较少从生存、生活、生命角度展开教学,祥林嫂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被模板化。很多时候对祥林嫂的解读只局限于出色的眼神描写,却忽略了文中的对话和其他细节。考虑到应试性,教师往往会选择相对保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深挖祥林嫂人物形象 的悲剧美内蕴,为日后的小说学习奠定基础。

四)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文本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个性自主化的产物。教师应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思维习惯、基本素养,将目标评价融为一体。对学生的学习不能简单地强调整体化和平均化,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与生活的普遍联系,增强生活自信心。

三、悲剧小说教学策略

“小说的解读有多种方法,有多个渠道,多个层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小说的阅读和解读都离不开‘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些关键点。”在悲剧小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要依托于一定的故事背景,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需要结合自身的共情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及教学过 程的整体结构安排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 转换角度,创设情境

文本阅读应从文本语言出发,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目的是读者在阅读时应该把握的。如《祝福》是为了揭露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是想通过怎样的笔触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以祥林嫂一人之悲换来整个社会的觉醒。

创设当时的社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如《祝福》是鲁迅在彷徨时期孤独、沮丧、猜疑、反抗等复杂心理的缩影,文章要表达的深层审美意蕴才是真正解读此文的密码。祥林嫂勤劳、善良、朴素、坚强,面对不幸的命运勇于抗争,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美好品质都遭到毁灭。教师可以补充悲剧美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认知。

(二) 直面悲剧现实, 提升作品鉴赏力

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共情力,直面人生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内心承受力,并从悲剧中获得一种坚韧的精神力量。如,《祝福》中祥林嫂面对不幸的抗争精神和对做一个自由人的追求,这种永葆生活热忱的美,势必会引发学生的美感和崇高感,而美被摧毁,就会造成学生的痛心,这样的悲哀与之前的审美体验有着鲜明的反差,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为了让学生理解祥林嫂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教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祥林嫂为什么会走向悲剧?再次深入文本,学生逐渐感受到鲁迅在《祝福》中借祥林嫂这一美好形象的毁灭“我”虽然活着,但是灵魂已经死亡,形成对比;在“祝福”的喜庆背景下,祥林嫂的去世遭到了大家的漠视、厌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群众的集体无意识愚昧及不觉悟。这一悲剧美学的鉴赏角度激发了学生对人生、人性及作者与时代的深层思考。

(三) 以读促写, 实现最近发展区

细心研究教材可以发现,编者在每个单元中设立了主题,以阅读和写作两大线索有意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度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借鉴,写作以阅读文本为范例进行写作素材资源的加工整合,共同为教师的读写结合提供了教材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去设立具体的读 写结合的出发点。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