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伟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与高考真题对接(二)

发布时间:2024-08-29 点击量:1771

五、情节

(一)摇摆的作用

1.使情节曲折起伏,吸引读者。

2.控制节奏,使情节张弛有度。

3.每一个摇摆为下一个情节作铺垫。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揭示冲突,丰富人物形象和主题。暗示、揭示主题。

(二)高考真题对接——(2020年全国卷1)(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六、结构

(一)构思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二)小说结构紧凑的方法

1.呼应(首尾呼应)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

2.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使文章结构严谨;

3.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4.场景的集中使文章结构严谨;

5.信件、诗歌使文章结构严谨;

6.用比喻也是简笔,避免繁杂的叙述,使文章结构紧凑。

7.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文章结构紧凑;

8.多次出现的事物,使文章结构严谨;

9.叙述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使文章结构严谨。

(三)“延迟法”手法的作用

1.突出/丰富人物形象;

2.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有波澜;

3.揭示小说的主旨。

(四)高考真题对接——(2020浙考)(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

七、情感

(一)情感的处理的方法

1.节制胜于放纵

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蓄势待发

小说中的情感表现应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它不是像瀑布狂泻,而须像由一场又一场由细雨而涨漫的春潮,在经过耐心的酝酿和铺垫之后,具备爆发与溃决的势头。

3.情感是情节运行的推动力

4.情感的双向流动

(二)高考真题对接——(2019年江苏卷)林斤澜《表妹》

八、虚构

(一)虚构与真实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

3.生活细节的真实。

4.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5.语言的真实

(二)高考真题对接——(2019年全国卷1)鲁迅《理水》(节选)

 

【考题对接】

一、(2019浙江)萧  红《呼兰河传》(节选):          

1.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

1.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

(1)①材料句——“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

分析句——“我”(第一人称)

结论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2)①材料句——“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分析句——“故意”“笑”(孩子视角)

结论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3)①材料句——“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分析句——“实在好看”(叙述散文化);夹叙夹议(节奏舒缓);夏天、秋天(时间顺序)

结论句——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4)①材料句——“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分析句——“磨房”(场景);“见不着天日”“黑黑沉沉的”(细腻)。

结论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二、(2018年江苏)凌叔华《小哥儿俩》:环境(场景)

2.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3.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2. 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

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治。从文中小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3.①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三、(2020全国卷2)葛亮《书匠》(节选):主题

4.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坚持行业规矩。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恪守职业操守。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

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他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四、(2019年天津)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人物

5.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5.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身份。本题中老祖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她坚忍,比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比如“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比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五、(2020年全国卷1)(美)海明威《越野滑雪》:情节(“冰山理论”)

6.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

6.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六、(2020年浙江卷)(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结构

7.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参考答案】

7. ①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七、(2019年江苏卷)林斤澜《表妹》:情感

8.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8.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八、(2019年全国卷1)鲁迅《理水》(节选):虚构

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9.(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