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正为范育桃李
——记东营市一中教师姜双明
有这么一种职业,它很普通但并不平凡,默默无闻却关系千家万户。有人说,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有人说,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是人民教师。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感动中国的夫妻教师,出现了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这些先进人物无疑是教师群体中最耀眼的光环。在众多学校更多的教师选择坚守三尺讲台、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在东营市第一中学就生活着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他们以校为家、心系学生、甘当人梯、谆谆教诲,描绘着负责、奉献、无悔的人生答卷。该校高三11班班主任、语文教师姜双明即是这个群体的一员。
以校为家,敬业爱岗时刻心系学生
如果你想飞黄腾达,如果你想富甲天下,如果你想轰轰烈烈,如果你想悠闲从容,那么你就不要做教师。教师既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选择做一名教师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许多。你的生命里将没有门庭若市的火爆,没有推杯换盏的喧闹,更没有诌媚者动听的歌谣。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平凡,选择了奉献。一个纯粹的教师,应该做到无利、无己、无功、无名。
有人用上述语句形容教师的境界。采访时提到了这段话,
五点半起床,六点左右赶到学校督促学生起床整理内务、打扫宿舍卫生。六点半到教室检查指导学生早读,七点二十后随学生一同吃早饭、打扫餐厅卫生,随后督促检查教室卫生。上午或下午要上2—4节课。中午十二点随学生一起午餐,餐后到宿舍检查午休秩序,回到家接近一点;下午两点到校上班,六点后餐厅就餐,六点五十督促学生回到教室训练英语听力,然后一直负责两个班级两节晚自习秩序到十点,随后检查晚休,学生全部休息后离开学校时已是十点半,回到家后接近十一点。以上在校就餐、督促检查值班时间每周三四次,由正副班主任轮流。在这些时间中,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考试频繁,容易焦躁,需要耐心的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细致的心理疏导,而这些都是在课前饭后、大课间、自习等零碎时间穿插安排,一轮一轮的往复循环。
“在这种工作性质和时间的要求下,你怎么处理和家庭的关系?”记者问。
“市一中有很多老师夫妻双方都在学校工作,他们为了工作在自己孩子身上付出的时间有限,有时也无暇顾及父母老人,确实有愧于家庭。”姜双明老师接着说:“另一方面,在休息时间尽量和孩子呆在一起;特别是寒暑假多回家看看父母,以弥补对他们亏欠。”
资助学生,让爱心悄无声息中绽放
走进教师队伍,你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你不可以虚伪自私,不可以冷漠麻木,不可以漠不关心,不可以消极颓废,甚至不可以随地吐痰,不可以说粗话……因为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你身后就背负着无数双眼睛,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审视着你,品评着你,模仿着你。高尚的品德、高贵的精神乃教师魅力之所在。当师品和人品高度统一之时,你才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面对教师这一职业,社会提出如此要求。
市一中招收的学生中既有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市直、东西城的,也有来自东营区的龙居、牛庄、史口、六户等乡镇的。前者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学业和思想上的指导,但后者除了学习,有的还承受着家庭的经济压力。救助这些贫困生,不能直接公开,更不能蛮干,否则好心要干坏事,不光起不到救助效果,还伤了学生自尊。
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出现重大意外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
提到这件事,
教师是一个职业,但教育却是一项事业,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有人把自己的事业比做花的事业,有人把自己的事业比做叶的事业,教师从事的是根的事业,教师在塑造我们民族的根,在铸造我们民族的魂。教育无小事,教育需要爱心,更需要智慧。
言传身教,让文明润物无声中传递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们爱把教师喻为甘于奉献的人梯,培育花朵的园丁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火箭发射的助推器,给学生一种“惯性”,使他们拥有我们不曾拥有的能量,达到我们未曾达到的速度。评价一位教师成就,不仅要看他做过什么,更要看他的学生们在做什么。有人如此评价教师的成就。
记者在东营市一中的网站主页上发现了一篇题为“我校教师拾金不昧,平凡中彰显雷锋精神”的校园快讯:
语文组组长
由于学校的宣传,同学们都知道了此事。记者采访了11班的班长,他说“
“老班的口头禅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常说做到为王。我们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名学生如是说。
受老师影响,学生们学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学风扎实。走进11班的教室,板报和宣传栏中鲜红的大字张贴着“行胜于言”、“做到为王”等标语,无声的提醒着学生,也恰如其分的体现着
结束语:教育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教师犹如在一条长满荆棘而又开满鲜花的小路上默默穿行。它用曲折磨练你的耐心,用荆棘磨练你的意志;它又会在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经过之后,都会变成美丽的记忆。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自化化人的过程,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品位,提升了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