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六月廿三

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核心

发布时间:2006-04-24 点击量:3766

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核心 刘国通 在教育教学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中,我们已深切地感觉到: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十分淡漠,甚至对自己、对家庭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他们对自己,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真没意思”“真没劲”已成为不少中学生的口头禅;对父母,只求关爱不尽孝心,视父母为“保姆”而缺乏感恩之心;对他人,敷衍冷漠缺乏诚信甚至持敌对情绪;对集体,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张扬而不讲原则不守规范,甚至视学校为囚笼为监狱;对社会,埋怨有加一味索取而不思奉献。责任感的严重缺乏,导致部分中学生心态消极,心灵空虚,行为懒惰,进取心丧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使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已经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十分重要而紧迫任务,我们应把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核心,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所谓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社会、对集体和国家所负职责和义务的认识与感知,是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深切感悟,是履行相关责任要求的自觉行为和态度。较强的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立足社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个人快乐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对学生来讲,较强的责任心是学生思想和行动的重要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促进学生潜能发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习成功和人格完善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建立较强的责任感,许多问题将会得以比较顺利的解决,正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问题上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角色定位及相关要求。 任何人都是社会中人、时代中人,都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赋予每个个体所应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只有遵守和努力达到这些要求,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对中学生来讲,社会的要求就表现为国家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规定的各种规范以及学校为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合理性的纪律要求和学习要求。这些要求归纳起来无非五个方面,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中学生只有遵守和适应这些要求并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适应中学生这一角色定位,才能适应学校环境,从而为学习和生活创造积极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才能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2、引导学生明确责任心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要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发生这样和那样的联系,这就产生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人格的完善,是学生获得归宿感安全感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生存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中学生应努力建立、维系和不断发展这些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而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许多东西,如诚信、礼貌等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是维系和加强各种社会关系的黏合剂。 3、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克服依赖心理。 独立意识强的人往往是自信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的人。依赖感强的人,往往是 自卑的人,遇到挑战或困难倾向于退缩和逃避的人。因而培养独立意识是责任感培养和建立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问题,避免人云亦云,克服思维依赖;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行为能力,引导学生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要认真负责地去做;还要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凡是自己做错的事要敢于承认,凡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不要逃避,不能推委。在引导的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对班级管理实行责任制,对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公共卫生等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目标,使每个学生十分明确自己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职责以及一旦没有履行职责或职责履行不到位而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克服“责任分散”效应,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心。 4、引导学生养成凡事尽职尽责的习惯,鼓励 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殊曼曾经说过:对工作尽职尽责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人人应有的为人之道。这种习惯应从小培养,从学生时期培养。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小”与“大”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大”是“小”的积累,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实际上就是日常小的行为的积淀和升华,而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学习和事业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有时“小”对“大”会起关键作用,正所谓“一召不慎,满盘皆输”。在认识明确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勿以事小而不为,克服眼高手低、心浮气躁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做到:不论什么事情,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方设法去做,不能退缩逃避,推委找借口。 5、引导学生敢于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承诺。 承诺就是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信用约定,它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压力和激励。信守承诺就是要讲诚信,要对自己作出的承诺承担责任。因而引导学生敢于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承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容易做的事做起,通过“小誓言”、“小合同”、公开签名等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承诺的勇气和信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承诺的实现过程加强调控,鼓励他们努力实现承诺。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体验承诺实现后的成功感、自豪感,激发学生进一步作出承诺、实现承诺的信心,并逐渐形成习惯。 6、培养服务意识,克服冷漠心理。 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是不会富有责任感的。所以培养责任心必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克服自私心理和冷漠心理。这要求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情感,引导他们学会交往和合作 ,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在与集体的相互作用中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以及被集体接纳的归宿感、安全感和自豪感,能感悟出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的深刻道理,从而增加中学生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意愿和自觉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当然,我们文中所说的责任感是指理性、健康的责任感。凡事都有个适度和分寸问题,无限夸大自己的责任或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毫无理性地加在自己的身上,也是不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