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几点心得
发布时间:2006-04-24 点击量:2819
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几点心得
卢汉锋
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做法明明非常正确,可就有一些学生不是全盘否定就是反着干,使自己很为难。学生的这种心理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我觉得有如下几种原因:
吸引别人注意。高中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在一般方式达不到预期目的时,他就会通过否定权威和特立独行的方式以引起周围环境的的注意并进而得到认同,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遇挫变得自卑。 比如,有的人在学习上或生活上多次遇到挫折,从而对前途感到困惑、迷惘,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对学习丧失自信心,自卑感也渐趋变浓,对生活、前途必然产生悲观情绪,最终导致自暴自弃,与人顶着干。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遇事就烦,一烦就对着干。
厌烦教师不公。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教师如果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某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了反感时,教师和教师的要求就被他认为是吹毛求疵、嘲笑和不公平。因此,他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提的要求产生对抗态度,有意的不去遵循。有时教师实际上并不存在上述缺点,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产生误解,那么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而破坏纪律。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向、固执而又偏激的思维习惯,长期拥有会产生严重后果,因为它能使人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客观准确的对事物予以认识,进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一旦这种心态形成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又因其在表现形式与创造性的行为颇为相似,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学生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为寻求“科学”的依据。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可以说这种心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妨害,鉴于此,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觉得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1、合理想象,放松心态。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学生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并显得愚蠢。它使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而如果引导学生放松心态,发挥想象,就会发现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他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激发他的的创造力,这有助于他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当然,这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消除自卑,激发自信。 转变具有逆反倾向的学生,必须首先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尽量避免将其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教师要多多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体育比赛、主题班会、演讲等。让他们充分展现其才能,对他们的成功之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与他们的视线接触,通过目光传递教师的期待感。罗森塔尔试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期待将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另外,教师要选择难易适当的问题,天天叫到他,使他觉得老师没有忘记“我”而感到安慰;并善于及时发现、随时捕捉他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从而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激发起自信,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适度躲避,转移刺激。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一点小的刺激就会使他陷入烦恼的旋涡而不能自拔,如果总让他闷在屋里“原地受罚”,则是自我折磨,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好的方法是暂时回避或转移注意力。不妨建议学生到操场散散步或玩点什么,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或人物身上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学生内心的烦躁和抵触情绪就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面临的问题不但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快慰感。当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但对于自制力不强的人来说很有必要的,看不惯的言行事物你就不要看,不要打听;如果躲不开,又做不到视而不见,就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只要能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4.尽情宣泄,一吐为快。一旦学生有逆反的苗头,教师也可以建议学生把心中烦闷讲给他认为可信的人听(当然,这个人最好是教师自己)。讲出来,可使学生心情轻松,情绪平静,有助于分析和认清他自己的烦恼,还可能帮助学生去解除这种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建议学生将心中的想法向自己的逆反对象说出来,在教师帮助下双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直抒胸意,有益于健康,又与他人互勉共进。
方法虽然不一定新鲜,但我觉得对克服逆反心理是有一定帮助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作用,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