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聊班级——浅谈“四诊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06-04-24 点击量:2709
“四诊”聊班级
——浅谈“四诊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李兴民
谈到“四诊”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流传久远,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四诊法”和他的发明者扁鹊先生。在这里,我并非要和大家说什么医疗学上的“四诊法”,而是而要聊一下“四诊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一个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就等于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灵魂”此话不无道理。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每天都要面临班级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占绝对优势,面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任性和要求个性张扬、渴望体现个人价值、迫切要求成材的特点,班主任老师所做的工作既繁重又复杂。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单纯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班级就像是一台大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以及取得显著成绩,把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概括为四个字,那就是:望、闻、问、切。
所谓“望”,就是要求班主任必须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整体,在这种前提下,班级内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比如,早恋问题,厌学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与家长,同学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等等,任何一种问题的爆发,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作为班主任,不要等着问题出现之后再去弥补,搞秋后算账不但效果不好,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熟悉每一位同学的特点,经常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且要善于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地找这些同学进行沟通,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及时提醒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自己的观察,给他们以及时地提醒。比如我们高一十三班是开学以来德育管理考评扣分最少的班级,就得益于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是比较差的,班主任必须及时提醒他们学习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班级地面卫生不好了,就要提醒卫生委员去强调,宿舍玻璃不干净了,就要提醒舍长去注意,班内纪律不好了,就要提醒班长及时召开班委会等等。
所谓“闻”,就是要求班主任必须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总体来讲,一个班级的良性循环离不开班委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之间的及时沟通。班委,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班主任要学会保护班委,同时要利用好班委的眼睛去观察班级内的情况,虚心听取班干部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并且要定期召开班委会。一个好的负责任的班委是一个班级成为优秀班级的前提条件,所以来自班干部的声音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另一方面,班主任要要经常听取各科任课老师的意见,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各科任课老师的意见对于班主任解决同学们的偏科现象是十分有帮助的,而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尺度。还有就是来自于同学们中间的声音,这也是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听取来自于同学中间的声音最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说实话。笔者曾经针对同学们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本班中作过问卷调查,取得了意想不到效果。
所谓“问”,就是班主任必须做好和同学们的沟通工作。一个班主任和班级同学关系如何,直接左右着该班的班风班貌。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经常找同学进行谈心,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进一步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特点。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增进师生间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另一个方面就是问家长。经常性的给家长打电话,俗话说得好,知子莫如母。询问一些学生的个性特征也是比较有利于开展班级工作的。班主任不可能找六十多个同学一一分别谈心,六十多位家长一一进行谈话,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注意有选择性地去开展工作,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所谓“切”,就是班主任必须工作果断,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既然班主任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住了班级内、同学间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雷厉风行,千万不可隔靴搔痒。比如说,我们班针对班级内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条例,并且制定了奖惩条例,就必须严格认真的执行,让这些条例取得实效。同时还要保证这些条例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四点,是笔者对于班级管理的浅显看法,有些东西尚需和大家商榷,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