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十

我眼中的名师

发布时间:2009-02-23 点击量:3710

我眼中的名师 张振民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08年12月19日-23日,学校派我和梁景仪老师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教师”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国班主任大会”,有幸聆听了魏书生、冯恩洪、任小艾、黄静华、张思明、田丽霞、沃建中等知名专家的报告。大会日程安排的非常紧,无论是主题报告还是专题讲座,一讲三个多小时,中间不休息,有两天晚上也安排了讲座。内容特别精彩,我们学的也特别认真,笔记记了厚厚一本,专家的睿智,名师的风采,让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今天根据学校安排,受梁老师委托我把会议的内容结合我个人平时读到的、想到的跟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我汇报的题目是《我眼中的名师》。 一、名师都热爱教育,热爱班主任工作 与会的这些专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愿意教书,非常热爱班主任工作。这是这次学习给我的一个强烈感受。 魏书生作为知青1969年受上级指派到一个农场小学教书。因教的出色,被提拔到一个工厂任政工干事,在工厂干得也很出色,被指定为厂领导接班人。这期间魏书生却多次申请回学校教书,都未被批准。当第150多次申请终于被批准时,他激动得彻夜难眠。 黄静华是上海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特级教师,教了33年语文,做了33年班主任。她25岁时作为知青调回上海,到尚文中学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她说,那年我终于圆了多年的教师梦。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 1984年秋天教育部在北京香山召开基础教育工作研讨会。会议只从中学邀请了两个人:辽宁的魏书生和上海的冯恩洪,并都做大会发言,从此就有了“北魏南冯”的说法。从北京回去后,领导让冯恩洪到上海建平中学当校长,他说,我愿意教书,不愿当校长。直到领导第三次找到他,他才答应当当试试。这一当不要紧,他提出合格加特长、圈养加放养等一系列重要教育思想。冯校长后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 小学教育有“南斯北霍”之说,北霍是指北京实验二小的霍懋征老师,南斯是指南京师大附小的斯霞老师。 霍懋征当年是北师大数学系的高才生,但是她却选择了做小学老师,理由就一个。她说:“我喜欢孩子,我要做老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一天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三个工人。就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第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说:我在干活。又问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漫不经心地说:我在赚钱。问到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快乐地说:我在建漂亮的大楼。若干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依然在闷闷不乐地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包工头,而第三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师。 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主人。 二、名师在业务上都是响当当的老师 与会的这些专家都是所教学科的特级教师,有的还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班主任首先是一名任课老师。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渊博的学识,谦逊的态度,风趣的语言,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样的老师做班主任有哪个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佩服呢? 三、名师都有一颗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霍懋征老人,周总理曾评价霍懋征是中国的“国宝”。04年春节,温家宝总理亲自到霍懋征家中给她拜年。我们来听听霍老师的一个故事。 霍老师他们学校曾有个叫何永山的学生,从小顽皮,无心学习,留了两次级,校长决定把他送工读学校。霍懋征听说了,立即去找校长,说:“把这孩子交给我吧!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还要一辈子做人呢!”她先观察小永有什么优点。这个男孩比别的学生大两岁,有劲。于是她说,小永啊,从学校校门到东楼这一片,是咱们班的责任区,我想成立个清扫小组,你来当组长好吗?小永一听高兴得跳起来,他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当个官呢!于是每天他早早地来和老师同学一块儿扫地,扫得很认真。师生关系就这样拉近了。小永没钱在食堂包饭,霍懋征就掏钱给小永在学校包了饭,还让他当“饭长”,负责给大家领饭、分饭。通过为大家服务,小永和同学的关系不那么僵了,他也不再胡闹了,大家慢慢接受了他。 2004年春节后的一天,霍懋征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娘啊,娘,您就答应我一声吧!我找了您十几年了。”霍懋征吓了一跳,说请问你贵姓啊。“我姓何。”“噢,是小永吧 ?”“是啊,我可找到您了!”原来何永山的工厂早年迁到外地,他回北京后因为霍老师搬了家,很久没有找到她。此时何永山50多岁,已是个即将退休的技术员。第二天他就带着爱人孩子来看望霍老师。 你爱学生,学生才爱你,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会培养有爱心的学生。 霍懋征从教60年,有四个“从没有”。 第一个: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霍懋征说:“我不跟学生发火,是因为我教的都是孩子,孩子不懂事,犯错是正常的。我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发火,是无能的表现。” 第二个:从教60年,从没有因为学生犯错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反观有的学生批评个别老师,说:当我们犯错时,老师就打电话跟家长告状或请家长。你跟家长说完了,你痛快了,我们家却大闹天宫了,要么男子单打要么混合双打”。 第三个:从教60年,从没有惩罚过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什么罚站呀,不让上课呀,等等,这些都没有过。 第四个: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60年没有一个学生从她的班中留级,她还把很多别人不要的孩子都要到自己班,培养成才。 对照霍懋征,反思自己,我们做不到60年,做3年行不行?3年做不到,1年,1个学期行不行? 我们再来听听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吴若安的故事吧。一次数学小测验的卷子发下来后,杨小霞竟然得了满分,但她仔细看了看卷子才发现,其实她做错了一道题,而且吴老师也在旁边扣了1分。 这是一道连线题,左边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是“1吨、2公斤、3克”。杨小霞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线。吴老师也在旁边扣了1分,可是为什么会是满分呢? 杨小霞再翻看了一下,发现老师在最后一道题的“一段话”中给她加了1分。原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们通常要求学生们在试卷上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话。这段话本来是不算分的。 杨小霞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楼都能装上电梯,我希望砖头不要太重,有3克就够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爸爸! 吴若安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句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祝贺你!爱心满分,我的孩子! 杨小霞看着卷子上的话,开心极了。 这时,吴若安出现在讲台上,说道:“孩子们,这次小测验你们做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老师要求你们写的那段话,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你们想知道是什么话吗?”学生们都说:“想。”“那老师读给你们听”。学生们一个个凝神倾听。吴若安念道:“……我希望砖头不要太重,有3克就够了……” 杨小霞的心开始怦怦直跳! 吴若安念完了,看着一言不发的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因为这段话给这个学生加1分吗?” “因为爱。”有学生轻声答。 “说得对,孩子们,请你们想一想,是谁给了你们生命,是谁把你们从无到有,养成了一个这么大的小伙子、小姑娘?在这十年多的时间中,是谁时刻在为你们的进步而微笑?是谁为你们生病而流泪?是谁为你们晚归而担心?是谁为你们的衣食而操劳……” 学生们一个个都受到了感染,不知是谁说了句:“吴老师,这是谁写的啊?” 吴若安说:“杨小霞,到前边来,对大家说说你的爸爸……” 杨小霞站到讲台上,流着眼泪开始讲述自己的父亲。 之后,吴若安又问:“孩子们,你们还有谁愿意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 学生们一个个抢着举手。 刘小飞站了起来,说:“我的爸爸妈妈最疼我了,去年我参加冬令营,在外地住了一宿,回来后发现妈妈的眼圈都黑了,不用说我也知道,她一直挂念着我,没有睡好。” 张丽说:“我的妈妈是一个护士,她总是很忙很忙,因为医院有很多病人,我希望病人们能快点好起来,这样妈妈就可以休息一下了……” 男生钟放放满脸紫红地说道:“我对不起爸爸。我以前总是埋怨他不给我买玩具和新衣服,不带我去溜冰。更重要的是每次家长会时,他仍然穿着很破旧的T恤衫―――我一直认为他对我不够关心,甚至给我丢尽了脸。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他不是我的亲生父亲。但是,现在我知道是我错了。父亲是爱我的,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节衣缩食地生活,为的只是养育我,让我好好读书。他之所以穿得破旧,是因为我花光了他的钱,他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自己买新衣服。” 吴若安一直仔细地注视并倾听着全班学生。最后,她说了一句让学生们终身铭记的话:“孩子们,记住: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真正的满分。” 爱心本无价,吴若安破例给了杨小霞满分,是为了奖励杨小霞对父亲的那份“爱心”!而这个特别的满分,却让所有的学生都加深了对父母的爱!甚至推及他人,相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伟大的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她只是运用了那些极微小的细节,便改变了学生们生命的色彩!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发生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孩子具有人性时,知识才有其价值……” 我们在班级管理时不应忽略学生的感受和个体的差异,特别是不应忽视了对学生做人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爱心、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绝不只是把学生都培养成本科。 四、名师都很宽容 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太难管了。有的老师说学生有吸烟的,美国还有吸毒的呢;有的老师说学生有带刀的,美国还有带枪的呢,有的老师说学生有早恋的,美国还有早孕的呢。这是当代中学生的现状,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 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有很多可爱之处,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班主任在接纳好学生的同时,也要接纳差学生,接纳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接纳学生的缺点。 中央台有个广告: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有多包容,他的舞台就有多精彩。一位哲人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对班主任来说,你能容得下全班五六十个学生,你就是个好班主任。 大家可能读过这个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第53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罗尔斯就职演说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时的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走进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这里的学生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皮尔•保罗想了很多方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有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喜欢算命,于是在他上课时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就常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有一天,罗尔斯打闹跑到窗台上,正在这时,保罗校长过来了,一时间罗尔斯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愣在窗台上了。 保罗校长见状,连忙说:罗尔斯,赶快下来,到这边来,我给你看看手相。” 当罗尔斯伸过手去时,保罗说:“我一看你的手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使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从此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从那天起,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的。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正是校长的肯定在这个黑人男孩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再加上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罗尔斯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 设想一下,假如当时校长对这个喜欢恶作剧的穷孩子大声斥责甚至打骂,这个孩子的未来可想而知,因为在罗尔斯的生活中本来就不缺乏斥责和打骂! 冯恩洪校长讲,8年前,有个男孩找到我:我太喜欢建平中学的刘老师了,我申请到建平来借读。我一了解,他的中考成绩比我们学校中考最低投档线还低117分,于是婉言拒绝了。他说:今天我回去也没事,我花了两小时转了3趟车到这里来,干脆给你当一天秘书怎么样?我说:孩子,你能帮我什么?他说:校长,你别看我总分不高,打起电脑来是一把好手。我给你做工作记录怎么样?他给我当了一天秘书,把我打动了。我破例允许他来借读。 开学那天,他来了,我想,既然他计算机那么好,既然他那么喜欢刘老师,我就把他推荐给刘老师。刘老师是“机器人”教练,让他加入了机器人研发俱乐部。高二,他去美国参加英特尔杯国际青少年科技发明大奖赛,获得了金奖。获奖登报的第二天,清华大学招生办副主任电话打到我手机上。他点名要这个学生。 我们那届700多名中考比他高117分的学生,清华大学一个也不感兴趣。这件事给我触动很深。 冯校长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去北京十五中学,学校正在为一个高三学生举办展览,叫《陈一同学的传奇人生》。为一个在校的高三学生举办用个人名字命名的展览,而且还加了“传奇”两个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走进去一看,真够传奇的:这个孩子考虑到高三学习紧张,决定买辆车代步。他就买了辆奥迪A8。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他爹妈有钱。结果一问,他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原来,这个孩子从5岁的时候就爱上收藏,在文物鉴定上有过人之处,常在文物市场上淘宝。有次他花5000元在旧货市场买一座隋代石佛雕像,所有人都告诉他:你这次走眼了。但是他坚持他的判断是对的!最后请10名中国石佛造像专家鉴定:是隋代石佛,市价60万元人民币。 一次陈一去书店购买文物鉴定书籍,引起一位长者注意。这位长者是北京大学资源文物学院院长,他与孩子谈了2小时,随后就给北大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这是我从教40多年来难得一遇的奇才。他要求北大破格录取,但最后得到答复:分数到一本投档线,不到北大录取线,允许破格;不到一本投档线,不能破格。 最后,陈一没有被北大录取。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一个人才吗? 还有一件事:建平中学88届一班离校20年聚会,花了12万元。是曹同学买单。这是他们班早就定好的:二十年后谁最有钱谁买单。我问她是否会有压力。她说,她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个人财产在10亿以上。这个单是毛毛雨。我回去后查了一下,她当年成绩在年级倒数第33名。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过的学生中也有很多。这再次说明:学生是发展的,学生是有潜力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教育学生。因此,一定要善待学生,特别是差生。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人说,教育是根雕艺术。学生是棵大树就把他培养成国家栋梁,学生是棵小草就把他教育成一棵有用的小草。这才应该是我们的学生观。 黄静华老师的教育格言是“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式的情感,使黄老师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 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班里有三位学生在超市里拿了人家三支笔。黄老师得知后,心想:学生拿这些笔肯定是喜欢。于是在去他们家的路上,去超市买了三支最贵的笔。学生见到老师非常紧张和惭愧,黄老师说:“喜欢的东西可以给父母说,也可以给老师说,就是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学生们从老师手中接过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从这以后这些学生再也没有类似情况。 不久其中的两个孩子捡到一个装有现金和贵重物品的钱包,他们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失主非常感动,到学校里来非要给他们一人五十元钱,都被他俩拒绝了。 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震动,比惩罚更有震撼力。”宽容就是宽恕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缺点。古人云,教者,长善而救其失。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点倾听,让学生在老师的原谅和期待中成长。 再者,差生,分数有限,精力无限,能量无限,隔三差五就提醒提醒老师:我在这儿呢。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夸奖,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和憎恨。特殊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暗淡的,因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而深陷自卑之中。他们的情感最脆弱,心灵最需要慰籍。魏书生说,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短短的评语,都可以成为他们改正缺点的理直气壮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老师的宽容和不放弃,才能挖掘出学生叛逆外表下的善良和潜力。 五、名师都会批评和惩罚 没有爱不是教育,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因为只有爱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爱而不严不是真爱,是无原则的放纵。“玉不琢不成器”,教育离不开管束和惩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老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只有为自己的愧疚承担了责任,才能得到心理平衡。给犯错误的学生以合理的惩罚,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凡是必须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有益处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和惩罚。那么应该如何批评学生,应该怎样惩罚学生呢?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是批评教育的最高境界。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训斥学生,尤其是当众批评学生只能让学生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但学生心里并不服气,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改正错误没有一丝帮助。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注意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句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藏画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血液循环图。这两幅画是当年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画的。有一天,麦克劳德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开来看。没想到,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狗,而是校长家的爱犬。校长十分恼火,也很伤心,感到如不严加惩罚他们,以后还不知会干出些什么出格的事来。但是,到底该如何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校长决定罚麦克劳德画出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于是他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认认真真画了两幅图。校长和老师看后很满意,杀狗之事就此了结。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一个小小的惩罚,造就了一位科学家。给学生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是学生悔悟、改正错误的最直接的表现。 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窗玻璃,被索要15美元的赔偿,由于家境的贫寒,他不敢向父母开口,只得乞求他的老师杰克暂借他15美元,待他长大以后再偿还。杰克老师想了想,答应借钱给他,但不是长大后再还,要求他一年以内必须还清,这也是作为对他做错事的处罚。此后,小林肯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设法还清老师的债务。他尽力所能及,到附近餐馆洗盘涮碗,或拣些废品卖给收购站。半年努力,终于挣足15美元。在还钱给老师时,他红着脸说:“自从借了您15美元后,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行为,力求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妨碍他人的利益。”30多年后,林肯成为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他在自转中写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我的老师杰克•马尔兹,正是他,培养了我高度自律、勇于负责的观念。” 惩罚决不是打骂,惩罚决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惩罚并不意味着强迫与压制,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种动辄横加指责、讽刺挖苦的态度,那种以体罚代替惩罚的简单化做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而还会刺伤学生的心灵,甚至会使学生陷入悲观失望中不能自拔。 魏书生也曾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一些惩罚新招:如学生犯错,必须写500至几千字不等的说明书、或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或主动找老师谈话等等。这些惩罚貌似温柔,多少也带点“变相体罚”的味道。但效果远比打骂要好得多。 总之,在学生犯错时批评和惩罚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有理有度有技巧。 六、名师都很讲究技巧 教育应该是不露痕迹的,特别是德育。长篇大论式的劝导,空洞乏味的说教早已过时。在这方面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很好。日本规定,所有企业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义务免费为学生开放。日本的小学生、初中生参观国内著名的企业工厂;高中生则出国,例如让学生站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你数数半小时内过去了多少车,这里头有多少辆是日本产的。 冯恩洪校长曾组织了一次活动,叫做“负重自修”,要求每位同学带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上4公斤黄沙,然后把这个塑料袋绑在腰间,上一节自修课。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艰难和辛劳。 魏书生说,他的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普通同学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 田丽霞是河北石家庄42中语文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高一新生入学,田老师从不提前记学生的名字,她坦然地告诉学生:“就像你们叫不出我的名字一样,我也叫不出你们的名字,请你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你是怎样的人,让我早日认识你,记住你。”一个同学来得很早,扫地、擦地、摆放桌椅,她告诉同学们:“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同学,因为他的主动和勤劳,我记住了他。”一次一个学生主动向她问好,她把名字记下来,并告诉同学们:“他是我认识的第二位同学,因为他有礼貌,我记住了他。” 李镇西给高一新生发英语课本时,发到最后一本,发现书的封面破了,本来可以去教务处换一本,但是李老师没有。李镇西把这本书举起来,说,同学们这本书封面破了,但不影响使用。老师想问的是,哪位同学愿意主动要这本课本,结果很多同学把手举起来了,一个两个三个,慢慢全班同学都举起来了,于是李镇西就把课本送给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李老师问他说,“这位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余建忠。”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余建忠的存在,而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不是吗,当余建忠把手举起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会想,我们班有这么好的同学,真是幸福。接下来不光因为余建忠一个人的存在感到幸福,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因为自己举起了手,而让其他同学感到了一次温暖。 老师的教育智慧永远是学生一生最值得回味的东西。在名师们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中我们品味着教育智慧。我想,我们在意的不仅仅是“名师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我们更在意的是“为什么这样做”。当然,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而言,教育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 七、名师都会跟家长交流 班主任的责任之一就是教育培训家长。学生多了,什么样的家长都有,有不少的家长确实不会教育孩子。中国的家长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从未像今天这么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 这是一个发生在2005年的真实故事:家住福州市的李女士接到在青岛上大学的孩子的电话,孩子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这位妈妈说:“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很揪心。”于是头一天晚上,她包好了馄饨,早晨煮好了,然后赶乘头班飞机,从福州飞到青岛。中午11时30分抵达青岛后,李女士又乘坐出租车赶到学校,将热乎乎的馄饨递到儿子的手上,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李女士欣慰地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既温馨又揪心。所有学生终将离开父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帮了孩子,宠坏了孩子,也就毁了孩子。当孩子走向社会后,有谁还像他母亲一样帮助他、照顾他?孩子需要吃一定的苦,孩子不需要这样的家长。 大家可以读一读李镇西“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学习李镇西是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教育家长的。这封信有的书上有,网上也有,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家庭教育很重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更重要。再来看看任小艾是如何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服务于教育的。任小艾现任《人民教育》编辑部一编室主任,教育部骨干班主任培训专家组组长、全国模范班主任、特级教师,原来在北京119中学教语文,担任班主任17年。在一次家长会上。她对全体家长说:“各位家长,我打算搞一个家长系列讲座,凡是我们班的学生家长,爸爸妈妈你们选一个人,给我们讲一节课,讲你的工作,讲你的见闻,讲你的故乡,讲你的人生,讲你能讲的一切,只要对孩子有益的。全都讲完后,我要召开所有学生也参加的全体家长会,评选十名最佳,进行表彰,让你的孩子为你带上大红花。于是家长们讲天文的,讲地理的,讲海洋的,讲医学的,讲自己的一次出国见闻,还有一个家长讲自己一次手术经历等等。这些无字之书,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有一个家长有一天找我,说:“任老师,按照排队,该我讲了,可我不会讲,怎么办哪。”我说:“真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们出主意,凡是自己不能讲的,就找一个人来代讲,那只要对学生有益,无论谁讲都无所谓。” 于是一个个在各行各业中,出类拔萃的人才,通过家长的关系,来到了我们班中和孩子们零距离的交流。 有一个家长有一天找我,说:“任老师我不会讲,我也联系不到个成功人士,这可怎么办哪?”于是我又灵机一动:“凡是自己不能讲,又找不着人代讲的,就联系你所在的单位,让孩子参观一下,您的单位不行,你联系别的单位也行。” 于是通过家长的联系,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人民大会堂,北京市人民政府,朝阳区人民政府,服装厂,煤球厂,玻璃器皿制品厂等等,所有孩子们想去能去的家长都给联系了。 其中,有一个学生家长是首都国际机场地勤人员,他找到我说:“任老师,我联系了大停机坪,卫星厅,平时这些内部设施都不对外开放,可以让孩子们去看一下,我还联系了停机坪上的一架飞机,找了两个空姐模拟一下空中服务”。 我当时随便就问了一句,“能飞吗?” 他说:“不能,我干了十几年地勤,我都没飞过。” 我说:“光让看,不让飞,是不是有点残酷,事在人为,你能不能再联系联系。如果能飞,飞一下就行,让我们孩子长长见识。” 学校很多老师和许多家长听说这件事后,就找到我说:“我们也没坐过飞机,让我们跟着一起去吧”。后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了这次活动。于是两架飞机载着我们全校的老师、全班同学和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从北京到天津飞了个来回。 这次活动回来,我要求我的学生写三篇作文:第一篇“首都机场一瞥”看谁看得最多;第二篇“我第一次坐飞机”,写感受;第三篇“天津留给我的印象”,写见闻。孩子们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有三分之一被各报刊杂志登载。1990年3月美国一家杂志以“中国有这样一个青年教师”为题报道了此事。 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源于班主任老师的精彩创意和积极调动。 八、名师都很爱学习 黄静华老师说过: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我们要做一名平凡的班主任,决不能做一名平庸的班主任。 据统计,2006年有阅读能力的人,中国人均每年读书4.5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以色列64册。除达赖喇嘛外,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而以色列已经7位科学家获奖,以色列人口是我们的186分之一,国土面积是我们的686分之一,其工业水平与日本相当。阅读的差距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国民素质的差距和教育的差距。 名师都爱读书。读书既可以保持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又可以保持心灵的宁静,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班主任。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一个教书的人,不爱书是难以想象的,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有不少“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大家可上网查阅。 名师都善思考。对班级管理的思考,对学生发展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对教育改革的思考等等。对教育现象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粒璀璨的珍珠。在善于研究的班主任眼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上帝送来的礼物,尽管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礼物,因为他是老师的教育智慧提升的重要机会,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阶梯。 名师都重积累。与会的这些专家都有自己的著作,有的已经出了几十部书。老师不写作就缺少了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现在特别流行写“教育随笔”、“教育日记”。李镇西每天有“五个一工程”:不论工作多忙每天都应当做到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至少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至少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或文章,写一篇“教育日记”。精彩人生需笔耕。 九、名师都收获着职业幸福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悔。 黄静华老师的爱人得癌症住院时,学生要去看望,黄老师不让去,她的学生就一个一个的病房挨着打听:“黄老师的丈夫在这儿吗?”和黄老师一起给黄老师的丈夫陪床。黄老师60岁大寿时,有几个学生专程从国外回来给她过生日。 一年春天,李镇西因病住院。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想悄悄离开学校,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于是,在离开学校的那天下午整个教室里哭成了一片! 田丽霞老师回忆说,一次下晚自习,一个男生收拾好书包,站在教室门口等我,他要和我同行,护送我回家。我告诉他:“你先走吧!我一个无财无色的老女人是没有危险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是我们的特派员,他的任务是送您回家。”他执意要送我,而且特意绕远,护送我到家。就这样,一护送三年。我经常想:做商人如何?能得到这样无私的护卫吗?做高官如何?能得到这样纯真的尊敬吗?而这一切,我得到了,因为我是老师。我想把这件事写出来,题目就叫: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 名师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职业幸福感。他们收获的职业幸福真正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名言。 老师们,我对这些名师的认识还很肤浅,也仅仅是几个故事和几句名言。名师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好书,字字珠玑,句句闪光,值得我们用心去读。 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与名师相比,与学校的要求相比,与家长的期望相比,与学生的愿望相比,差距是巨大的,并且是多方面的。 最后,我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起共勉: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