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都想从雷夫身上能够寻找到教育的捷径,但这都是徒劳的。时下流行的什么班主任管理的“兵法”,技巧,各种招数等,给我们的错误印象是我们那过来就可以用。我想除了当前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外,这种误导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学习一个人,我想还是把重心放在他的教育理念而非教育的技艺上。
就雷夫来讲,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觉得他把教育还原到了生活,回到了教育的根本上。能够怀着一颗执着与虔诚的心。求真,求实。和学生一起成长。
具体有两体会:
1、雷夫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挽救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自己去拯救学生的灵魂。
我的体会就是,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认清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白自己应该为学生做些什么,又能够为学生做些什么。如果对自己定位不准,过小就会让自己的责任打折,过大就会过分夸大自己的功用。作为班主任很有必要对自己有个明确清晰而有科学准确的定位。但班主任绝不该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雷夫对酷似动物的教育方式(“狼爸”、“虎妈”“鹰爹”等)感到厌恶恶心,他认为,这些家长其实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他们自己身上,而把自己的孩子忽略掉了。或许因为他们是失败者,所以把对成功的渴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在美国,有一所学校提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号,这个口号是“我们要踢你,把你赶进大学。”他们就是恐吓孩子、侮辱孩子,这些学生非常可怜,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很高,所以人们都对这种学校表示欢迎。但是,上个星期有些报道说,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以后,结果他们考试不及格、过不了关。这是因为,那些“虎妈”没能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努力地学习,而我的班级成功的原因就是,我让学生自己努力学习。
体会:雷夫说的以上现象在中国也很普遍,越是简单粗暴的方式,越能让孩子得高分的教育,家长反而越欢迎。这都是教育的短视,而没有为孩子长远发展考虑,孩子的潜力提前被挖空,孩子到了大学就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从孩子自身来讲,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毁灭,所以我想问的是,谁来为学生的未来买单?仅仅是学生自己吗?难道父母没有责任吗?我们没有责任吗?……雷夫的超人之处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教会孩子自己努力学习,也就是教给学生自学的能力。他的学生对学习都有明确的认识,并且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因此多被我们父母老师天天逼着学习,学习变成了很苦的差事。因此要为学生设计人生前景,要帮助学生做人生规划,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另外,美国与中国的教育确实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从雷夫所描述的美国家长,还有美国学校中令人烦厌的会务可以看出,美国教育上的很多无奈或外在阻力和中国也相似。尽管外在困难重重,但雷夫依然走出了自己,因此所谓外在教育环境的优或劣,不应成为我们不优秀或不作为的借口。教育需要坚守与坚持,需要自己的独特性,有时需要一点“随心所欲”。这应该是雷夫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没有一种教育很好地处理了学生能力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能力而又可以收获理想的分数,两眼紧紧盯着分数,最终得到的也许仅仅是个分数。雷夫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是有的,需要我们去探寻。
学习摘录:
1、“如果我们能够用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李镇西)
2、“请支持你的学生,请相信你的学生,很多年后,学生们会忘掉考试内容,却不会忘记你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正是你作为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的过非常充裕的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