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忠
最近两周,我在工作之余,上网粗略地阅读了对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的介绍和节选,仔细阅读了“美国最佳教师雷夫与中国教师答问录”,大概了解了雷夫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他的教育思想脱俗,不功利,教育成就卓著,许许多多的中国教师对此大加赞赏。但是,我对雷夫老师的最大感触就是他的真诚。
雷夫的真诚体现在他并不认为教师很神圣,也没有说过做教师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相反他在自序中说:“当一个教师真的会很痛苦的”,他经常失败,经常失眠,深感教育的乏力,在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在许多个白天和夜晚挣扎不已,几乎要屈服”。从教25年,他坦诚地承认自己年轻时有过一些“愚行”,“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独裁者”,对学生发火发怒,所幸他一直在探索教育的根本路径,“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可以有所进步”,寻找教育“机缘”,并终于寻到了这样的机缘。
在中国教育界,有一句喊了许多年的口号,恐怕无人不知,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话本来是让老师用来警示自己,要认真教育学生,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如果抛开这个前提,那这句话就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后来被众多或懂教育或根本不懂教育的人用来指责老师:“学生成绩不好,就是你老师失职!”把学生没学好归罪于老师,结果老师们现在只要听到这句话就感到非常愤怒。在“美国最佳教师雷夫与中国教师答问录”中,第一个提问的老师估计深受此语之苦,他问雷夫: 在中国,很多教育专家一直在告诫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给老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你觉得你的学生中有没有教不好的,你是否能教好每个学生?
雷夫连连摆手,他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但我会努力去教每个学生,就像医生救不了每个病人的生命一样,但他们会努力地去救助病人。我的工作可以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一个老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并且让学生自己走进来。我不会使劲地把学生推进这扇门,也不会拉他们进来,走进来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谈到所教的学生大多是居住在贫民区的孩子,有的父母吸毒甚至坐牢,有的家庭非常贫困,还有的受不良环境影响染上打架、吸毒的坏习气。可以说,他的很多学生家庭处于危难之中,但这是他没办法解决的。他认为教师绝对不是万能的。
他还有一句和中国教师观念格格不入的话:“拯救学生的灵魂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就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说得多真诚,多朴实,但这似乎跟我们常说的“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背道而驰啊?
可静下心来想想,这“光荣”称号背后所代表的是什么呢?是老师必须是“蜡烛”,必须是“春蚕”,是伴随着“牺牲”和“奉献”的"。因为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就必须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春蚕一样吐尽最后一口丝,结果搞得老师找不到自己了:孩子病了不能去看,学生要紧;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学生要紧;自己身体不适硬扛着, ,还是学生要紧"。老师要是谈报酬、谈待遇,就被批评“缺乏奉献精神”。
但雷夫绝不会承认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且坦言自已的职责不是“拯救学生的灵魂,而是要更多地给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机会”这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如何面对每一个学生。的确,一个人的灵魂不是别人能随便改造的,也不是个体之外的其他人能拯救的,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那我们干嘛非要把“拯救学生灵魂”的事扛在自己的肩头而不去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
感谢雷夫让我再一次坚定的认识到老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是每个人自己,老师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提供成长的平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成长!虽然我们可能不会“教好”所有学生,但我们可以尽量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和服务。当我们丢掉“牺牲”和“奉献”的口号,少唱高调,多做实事,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下来,走到每个学生身边,去关注每个孩子的生命状态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是真正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
易中天先生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八个字——守住底线,不唱高调。我对老师们的建议也是八个字——不唱高调,踏实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