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五月初五

心因性需求,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发布时间:2022-03-10 点击量:1993

你的22岁年纪,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近有一位22岁女孩登上热搜,她的选择出人意料: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火箭军!

女孩名叫商琳,外形甜美温柔,但内心十分坚韧,考入北影后没有沉溺于舒适享乐,而是一直督促自己不懈努力。大学期间,她陆续获得了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她考上北京市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又美又努力,到这里,商琳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但她认为:生在最好的时代,女性不应被刻板的定义,而是要大胆地走出“舒适圈”。最终,商琳增肥20斤,达到了参军入伍的条件。从北影校花,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商琳的选择,背后动机与她的“心因性需求”有关。

什么是心因性需求?

女孩的选择,让很多人大呼“励志”“姐姐好飒”“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星”,但也有人觉得:年轻女孩选择参军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毕竟又累又辛苦。

心理学家穆雷认为,每个人都有心因性需求。那些一部分人眼里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正好满足了另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参军入伍,就是商琳的心因性需求。这种需要如同藏在冰山下的一角,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经过漫长的探索,才会在人生中发挥作用。

1)第一需求及第二需求

1920年,行为学家就确定:人有6000种需求。穆雷把这些需求化繁为简,整理为两种需求:

第一需求(生理需要),主要有12大类,包括饮水、食物、排泄、性、安全等。

 有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往嘴里塞点零食,明明肚子不饿,但就是控制不住。其实,这就是第一需求在发挥作用:无论是否饥饿,进食都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之所以下意识,是因为第一需求不必经过大脑,它是人类感到渴望时、条件反射就会去获得满足的需求。

第二需求(心因性需要),主要有27大类,比如贬抑、支配、亲和、成就、攻击、自主……第二需求是人格的基本成分,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今年双十一,小点的一位亲戚买了很多奶粉,奶粉是孩子的第一需求。但同时,她也买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比如包包、服装、配饰、化妆品。这些东西对她来说并不必要,只是“折上折”的优惠,让她想要凑钱,好达到优惠的额度。

穆雷认为,第二需要是通过童年经验获得的,比如:小时候玩家家酒,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职责。有人负责安排角色,有人负责拿道具,有人负责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小朋友们从游戏中获得的能力,成年之后,也会指引他们去达成一些目的。

只是心因性需求隐藏得很深,几乎不为人知晓,有时会在压力刺激下显现出来

 动画《蜡笔小新》中,女孩妮妮的妈妈一生气就殴打布偶,妮妮模仿妈妈,生气了也会胖揍布偶一顿。男孩小新遇到危险,会下意识呼喊“动感超人”,这是他从动画片中学到的经验:有危险,就呼救,这样动感超人就会来帮助他。

用殴打宣泄攻击,用呼救规避危险,都是人的第二需求。如果第一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第二需求就是后天经验带来的技能,当我们准备达成某个目的时,它就会伴随而来。

每个人都有一份“需求清单”

尽管人类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时满足全部需求。

穆雷将人们逐一满足需求的行事方式,称为“需求清单”。需求清单被分为三大类:

1)第一类是学习需要

一个班级40个人,其中一部分人特别热衷于学习,相比另一部分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强烈。 面对这些“学霸”,很多人会感到自愧不如,暗自思索:同样一堂课,为什么他们总要学得更快更好一些?其实,大家的大脑构造都是一样的,但学霸的第二需求以“学习”为主。

 这意味着,和其他需求相比,他们的学习需求最强烈。同一堂课,他们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首当其冲的渴望。

2)第二类是获得需要

综艺《再见爱人》中,郭柯宇和前夫章贺谈到离婚理由,用了“他的世界我走不进去,我的世界他进不来”这句话。

他们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勇于冒险,一个安于安稳。生活作息也天差地别:一个早睡早起健身运动,一个晚睡晚起懒散度日。

 他们有着不同的获得需要。

获得需要,是人对自信、成就、支配、趋利避害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些需要,人会主动去争取一些东西:事业、金钱、婚姻……

争取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了我们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不同的获得需要,会让原本熟悉的两个人分道扬镳。

 就像一名网友说的:郭柯宇和章贺,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好人,他们都很优秀,但不同的追求导致他们注定走不到一起。

3)第三类是关系需要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聚会中,每个都有自己固定的行为模式。

有人像聚光灯一样耀眼,他在哪里目光就在哪里;有人把自己藏在角落,沉默寡言自娱自乐。

 耀眼的人,对统治感的需要更强,他们需要通过征服更多人的眼球,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沉默的人,对排外感的需要更强,他们习惯规避那些舒适区以外的东西,来让自己内心安宁。

统治感和排外感,都是关系需要。它就像一个卫兵,人们搭建自己的关系网络时,它无声地出现,帮人们把关,筛选哪些人可以进入关系,哪些人不能。

 学习需要、获得需要和关系需要,就是人类的“需求清单”。

因为这份清单,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学霸、诗人和社交达人,世界因此多元了起来。

如何管理自己的需求?

如前文所说:第二需求是冰山一角,人们无法得知全貌。有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的事,比如疯狂购物、冲动骂人。

未知,是淹没理智的阴影。我们对自己的第二需求并不了解,阴影就会笼罩在我们的需求清单上。

管理自己的需求清单,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但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观察自己的第二需求,找到最想满足的那个点

 你最爱的事情是什么?学习、支配、趋利避害还是获得成就感?想要管理需求清单,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回顾我们的无意识动作: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优先考虑什么?挑选两件衣服,你会优先考虑保暖功能,还是优先考虑美观大方?

你的倾向和喜好,透露了你的心因性需求。记录它,掌握它,才可以了解它。 

然后闲暇时满足自己的主要需求

主要需求,是需求清单中排前列的需求。管理需求的重要方法,是不定时满足自己的主要需求。

比如对自卑的人来说,“自信”是最想被满足的需求,那么不妨尝试镜面练习,对镜子罗列自己的优点、做了哪些好事,激发出更多的价值感。

每一种需求都有存在价值,适当满足需求,才能让内心更有力量,对清单的掌控更加客观理智。

 最后管理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当你需要学习的时候,却想掏出手机玩游戏,结果学不进去;当你需要放松的时候,却忍不住拿出卷子做题,结果更疲惫。

两种需求,其实都是不恰当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理智控制自己的渴望,分清楚:需求不分好坏,只有是否恰当。为了更好的生活,何时、何地该有怎样的需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听从生活的召唤,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心理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