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偌大的客厅里,两个小孩在地毯上自由的玩闹嬉戏。这本该是个美好温馨的画面。但奇怪的是,这个客厅里除了地毯竟什么家具都没有。是的,连一张餐桌都没有。而到了饭点时间,家中的爸爸拿出一块野炊的餐布。全家人开始席地而坐,来享受每日的餐食。
什么是过度关心?
以上场景,就是演员马雅舒在综艺中,展示的家中的真实日常。 不放家具的原因是,马雅舒非常担心,家具会导致小孩被磕到。
而罗伯特表示,他朋友家,没有一家会因为家里生了小孩而不放置家具,当小孩习得与家具相处时,自然不会被磕到摔倒。但马雅舒反复哭着说,不行,绝对不可以,小孩肯定很容易被家具磕到。所以,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像马雅舒这样,容易对孩子过度关心的父母。
过度关心的父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顾名思义,他们仿佛像个直升机,在孩子脑袋上方盘旋,希望能牢牢关注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他们往往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从而剥夺了孩子向外界探索的信心与能力。像前面提到的马雅舒家的孩子,她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不仅体现在家里的家具上。
外出逛菜市场时,孩子想要摸鱼,她的反应就是,脏,不行不可以。孩子玩沙子也是第一反应就是太脏了。在她眼里,她觉得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是很危险的,都会伤到她的孩子。而这往往是她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对她孩子的投射。
研究显示,直升机式的父母。往往希望让孩子来满足她的情绪需要,而不是敏感的满足孩子的需要。觉得外界是脏的,是不可以碰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但这并不是孩子的认知与感受。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她希望去接触体验到这个真实的世界,菜市场的鱼,沙子,也不是什么有毒的东西,大部分人每天都接碰。
但马雅舒因为自己认为脏,就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来让她的情绪上感到安心,这就是一种过度的关心。而且孩子往往没有马雅舒认为的那么脆弱,而他们天生会有探索外界的想法与能力。
在合理的保护下,一些自然的障碍,孩子能通过习得这些障碍来成长,哪怕遇到一些挫折,受一点小伤也是正常的,孩子通过这些挫折,会习得怎么与这些障碍相处。
研究也表明,直升机式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是可以一直持续的开心,而不要面临任何挫折,但这种对挫折的回避,往往会减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马雅舒的孩子,4岁了还要追着喂饭吃,还不能独立上厕所,就是这种过度关心所造成的局面。而反观张智霖袁咏仪夫妇,他们儿子因热爱滑板而屡次流血受伤,张智霖反而打趣道可以练他的胆量。而当他不愿意吃饭时,袁咏仪只是打电话问医生,医生说三天不吃饭才会死,袁咏仪就不管了。这看似的漠不关心,其实恰恰是显示他们内心有足够的对外界的安全感,愿意给予儿子成长的空间,去探索外界,直面挫折。
过度关心会有什么结果?
我读书时的一个朋友,就曾跟我讲诉,她就是这样被她妈过度关心长大的。从小,她妈妈不让她接触外界,因为怕她交到不好的朋友。一放学除了回家做功课,哪里都不许去。这让她读大学后,明显感觉到社交能力的不足。
因为从小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一些在同龄人看起来简单的社交技巧,她却要重新学习与习得。
研究也证实,被直升机式父母养出来的小孩,往往与同伴关心相处很差,也不信任同伴,社交技巧也很欠缺。而在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直升机型父母管教下小孩,不胜其数。他们往往除了被过度关心的在小时候不能有探索外界的空间,更被逼着一定要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他们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去考一个好成绩,读一个好学校。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认为孩子的成就就是自己成就,另一方面,则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成绩好才是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唯一出路。但却因为过度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孩子对世界其他方面探索的意愿与能力的培养。
神童魏永康就是这样的极端代表,他从2岁掌握1000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便考入大学,她的母亲除了要他学习,愿意照顾他的一切饮食起居,给他喂饭到高中。
但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在其他方面的严重缺失。不懂自理,不懂与人相处的魏永康很快被退学了。尽管他后来重新习得了如何与人相处,还是不幸在38岁去世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过度关心往往会损害孩子习得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
我们该怎么做?
那么习惯过度关心的父母,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重视内化的作用
中国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便是,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越控制孩子越叛逆。但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最好的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自己的示范与引导。
心理学特别强调一个叫做内化的作用,就是父母的一些情绪,行为模式,往往会被孩子观察到与无意识习得。
因此,当过度关心的父母,不停的在“教育”的时候,其实他传达的是他内在焦虑,你读书读不好,你以后就活不下去,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焦虑的情绪,于是对自己更焦虑。
而这种过度的焦虑必然会影响到他今后的成长与生活,试想一个情绪都被焦虑控制的孩子,又会有多少精力去探索世界呢?
因此,只有自己以身作则,过好自己的人生路,让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开心与充满安全感,孩子才会内化与习得这些,从而被影响。
2. 学会带着同理心的倾听与陪伴。
对孩子而言,他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与父母关系的重现。过度关心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的真实的情绪需要,也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感知到孩子在社会与生活中遇到的情绪上的困难,孩子久而久之,自然不愿意与你交谈,也不愿意信任你。而这也会导致他认为周围的朋友也跟父母一样是不值得被信任的,从而损伤他的社交能力。
因此,当孩子与你交谈时,先不要评判对错,而是给予情绪上支持性的理解,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真实的自己被看到了,才会愿意信任父母,而不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3.学会信任孩子,给孩子探索的空间。
孩子与父母是不同的个体,他有他独立探索这个世界的自由与权利,父母不能因为为了减轻自己的过度焦虑,从而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就像谷爱凌的母亲,她从小都是带领谷爱凌去探索各种好玩的事物,骑马,舞蹈,钢琴,她最擅长的滑雪,从来不是她妈妈逼她的,而是通过各种探索发现了自己的最爱。她妈妈其实很担心她滑雪,因为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运动,但因为谷爱凌喜欢,她也只是告知她风险,之后全力支持。这就是作为一个内在真正的稳定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她明白孩子与她是不同的个体,她能做的就是给予充分的建议,与充分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中国式过度关心的父母所缺乏的 。
中国父母常常说,我也不想过度关心,但我太爱孩子了,但过度关心真的是对孩子的爱吗?
你的过度关心到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呢?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真正的爱是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要求对方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爱是一种生产能力,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另一个生命力,是尊重爱的人以它自己的成长方式去成长与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懂得和拥有真正的爱,希望每一个父母与孩子都能让真实的爱来滋养心灵。
——心理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