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您好!
这段时间晚上我的睡眠很不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发生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可能就会让我在头脑里反反复复地思来想去,凌晨两三点了,可还是无法入睡,脑海中一遍一遍地浮现出白天的一些场景。根本无法入睡。沮丧、纠结、无助向我袭来努力想去压抑这些想法,去不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它们。郑老师,我这是怎么了?如何改善?
——妙妙
妙妙:你好!
导致你失眠的,正是 “自我关注”,也即“聚光灯效应”:指的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心有意识的注意。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度关注自己所面临的一些小问题、事件,忽略了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很多抑郁或焦虑的患者,试图通过“想通某个问题”、穷思竭虑、仪式性行为等不断地自我关注来彻底消除痛苦,结果却走进了死胡同——糟糕的情绪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严重。而有些患有躯体痛苦的人,往往只会关注身体痛苦本身,丧失了对他人的兴趣。他对身体痛苦的过度关注,试图一劳永逸地用什么方法解除这种痛苦,事实不会帮助他把痛苦解除,反而因为把注意力全放在痛苦之上,而加重了痛苦。过度的自我关注和思考,是包括抑郁在内的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
如果想打破这种“聚光灯效应”,自我觉察能力是关键。
当有人问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您觉得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提问者本以为会听到一番长篇大论(这是弗洛伊德很擅长的地方)。大师略作沉默后回答到:“爱和工作”。这个言简意赅的回答道出了心理健康的真谛,就是减少自我关注,将能量运用于爱与工作之中。
哲学家罗素有一句名言:幸福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爱和工作”,就是正念!投入地感受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禅宗有个小故事: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师父问:“外面怎么样?”“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了。”“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你能明白一休悟到了什么吗?当一个人过度自我关注的时候,会忘记了外面的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只看到自己的痛苦烦恼。然而事实上,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了看到这些美好的智慧。
正念是一种智慧,让我们能够不陷入过度自我关注当中。即使深处暗室,亦知此刻正是春机萌发的时刻;即使太阳已经落山,我们依旧知道清风在吹、小草在绿。一切美好,都依旧在那里!
经常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觉察能力。当我们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自己,学会在此时此刻、无须判断地、有意识地关注客观现实时,正念意识便会帮我们摆脱大脑的过度思考、过度分析和过度评判而形成的恶性循环,进而摆脱过度思考摆脱抑郁。 ——郑老师
(供稿:心理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