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和明天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期盼!在离高考越来越近的时候,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平和、稳定的状态,能够静心备考,轻松应考,在高考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作为家长,可以做点什么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备考、应考环境,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静心复习,在考试中细心答题、平稳发挥呢?现给高三学生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1.关爱自己,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关注、关心孩子的状态,而忘了自己。由于来自工作、家庭等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状态和情绪。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就会影响到孩子,甚至有时无意之间拿孩子当了“出气筒”。这时,关爱自己就是关爱孩子,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不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和状态影响到孩子。
2.放下面子。
有时我们可能会无意之中把孩子的学业和升学状况看作了自己的“面子”,孩子考好了,上了好大学,我们就很有“面子”,否则就没“面子”。但是,请不要忘了一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过于看重“面子”,有时就会让我们陷入这种状态,而且让孩子跟着我们一起受罪。很多时候这种“面子”观念会有意无意中以焦虑、唠叨、指责影响到孩子,增加孩子的压力,影响到孩子的备考和应考。
3.相信孩子。
无论孩子的学业状况如何,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求发展、求上进的,即使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自暴自弃”不是因为没有上进之心,而是因为孩子面对前方的目标感到自己内心没有足够的能量向前走,感到绝望。相信孩子并努力激发孩子心中的正性力量,让孩子朝着目标做自己当下能做的,即使经过努力之后目标仍然无法实现,在鼓励和自我挑战中踏踏实实地走过这个过程也会让孩子从中得到很多感悟和成长,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4.不给孩子树“榜样”。
为激励孩子,我们可能会在即将高考时给孩子树“榜样”:隔壁小亮考上了北大;你表哥去年考了685分;你李叔家的彬彬当年如何废寝忘食,高考考得如何好……我们本来是好意,希望孩子能更有动力,希望孩子能像“榜样”那样努力搏一把。但此时的“榜样”对孩子来说只能增加压力和烦躁。
5.别有意无意地刺激孩子。
因为或多或少的压力,孩子这一阶段可能会比较敏感,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所以,作为家长,要在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上“管好”自己。不要“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不要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非和孩子争个“高低输赢”(即使是原则性的问题也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要给孩子规定必须考到多少分或那所大学,更不要用“如果考不好就……”的话“威胁”孩子。
6.合理饮食。
作为家长,要适当注意孩子在考试前和考试那几天的饮食,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参加考试。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考试那几天,家长可以在保证营养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口味准备饮食;少食油腻食物,避免过敏食物;除因孩子身体原因的医嘱外,不需要特别给孩子加补品,现在的饮食能够保证孩子的营养。
7.默默关注孩子。
作为高三考生的家长,我们默默关注孩子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的激情,不需要太高的声音,甚至有时都不需要让孩子知道。比如,当我们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孩子状态不好时,可以适当地劝慰、引导一下孩子,让孩子的视野开阔一些,眼光长远一些;或者陪着(如果孩子愿意)孩子听听轻音乐、散散步或者跑跑步,也许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和孩子说多少话,但陪伴本身就已经给了孩子力量。当孩子准备好明天的用品和证件,躺下安然入睡后可以给孩子检查一下准备的东西,确保孩子考试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
8.做有用的,说有效的。
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尤其是孩子遇到困境和难题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孩子。但这种帮助应该是具体而有效的,而不是我们通过常理判断“应该的”。我们不需要抱怨孩子做不好,只要告诉孩子我们觉得具体怎么做可能会更合适一些,让他考虑是不是这样。比如,当孩子紧张时,不要只对孩子说:别紧张,没啥好紧张的……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听听音乐、适度运动(一般不要做过于剧烈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平时运动较少的孩子,有时剧烈体育运动可能会带来创伤从而影响孩子的备考和考试)、如果孩子愿意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或看看电视来调整一下状态和情绪。当孩子因为过于紧张而无法正常入睡时,不要陪着孩子发愁或者团团转,而是让孩子躺下(条件允许可以先让孩子泡个温水澡),闭上眼睛,然后用搓热的手,适当的力度为孩子按揉一下头部、肩部和背部(如果家长有时间,孩子也愿意,平时也可以这么做),这样会有利于孩子的入睡。
9.不问孩子的考试情况。
看到孩子走出考场时,我们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甚至还有的家长会问:觉得哪些题答得不好?其实,在孩子已经下场之后问这些话对于高考的孩子而言是无益的。不仅于这门课无补,还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状态,影响到后面的考试。
下场之后带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或者让孩子闭眼休息一下。不要问孩子已经过去的考试,也不要让孩子和同学对答案或者回家之后翻书看看某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回答。
10.是否陪考听孩子意见。
高考期间是否送考、陪考,要因人而异,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觉得,有家长陪着,自己底气可以更足些、更安心,我们可陪送他参加考试;如果孩子觉得不需要,家长还是不要陪考,安心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11.突发情况冷静处理。
为了让学生顺利参加考试,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都做了很多准备,但有时还是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比如,把孩子送到考场却发现忘带了某个考试用具或证件,或者一科(甚至是孩子最拿手的学科)考完了孩子感觉考得不好,或者在途中遭遇堵车……
面对这些可能的突发情况,作为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静,首先不要自己乱了阵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加以解决。如果是忘带了用具,就考虑去买(时间允许时)或者借(时间不允许时让孩子进考场后向监场老师求助);如果是孩子感觉拿手的一科没考好,千万不要埋怨甚至训斥孩子,“没考好”的感觉本身已经给了他(她)很大的压力了。而是要告诉孩子,这才是一科,没有关系,况且难不是针对你自己的,别人也同样会觉得难。你甚至可以告诉孩子你听到有人说这科的题今年很难(注意,不要让孩子去求证,你也不需要去求证)。
12.如果孩子学业情况不好,请鼓励孩子。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一些孩子的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可能还不理想,甚至还有不少欠缺。此时,作为家长,我们往往会过于着急上火,或者悲观失望,“恨铁不成钢”或者失望的情绪很容易溢于言表,当我们发现孩子对此“满不在乎”或者“无动于衷”时更可能会火冒三丈。但是,我们需要思考:这些对于改变孩子的现状真的有用吗?真的能让孩子把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给补上去吗?不可能。此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他(她)还是有希望的,父母是相信并支持他(她)的。然后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努力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精力放在弥补欠缺上,而不是放在悲观失望或者抗拒父母的不满、打击上。
作为基础差的孩子,内心也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可以更多的以一种变了形的方式(什么也不做,或者不认真做)表现出来了。此时,作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从能做的做起,挑战自我,争取日有所进,切忌打骂、讽刺甚至放弃孩子。
记住: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但不是人生的最高点,这一站走得歪歪斜斜,并不说明以后的路就不能走好。
13.不要打击孩子。
在高考之前,可能还有几次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查验前段学习的情况,发现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考试中孩子的成绩可能或大或小地或有些波动,一见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我们可能就会坐卧不安或者逼问、数落,“马上高考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就你这次这成绩,你还考什么学?!”……其实波动本身是属于正常,我们用不着太过在意,更不要有意无意地打击孩子。如果小范围的波动不需要去管它,如果波动大一些,平心静气地引导孩子分析一下原因,查找问题所在,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就是了。
14.允许孩子出点“小状况”。
有家长说:孩子要高考了,我感觉自己比孩子都紧张,生怕孩子在考试之前或者考试中出什么状况。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感受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确实用不着过于紧张,因为这不是高考之前特有的,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孩子慢慢长大了,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对处理问题的能力。况且有些在我们看来是问题的事本身并不是问题。此时孩子可能出现的一些“小状况”包括:偶尔的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的“滑坡或停滞”;感觉有些压力;因为精力不济等原因偶尔贪睡;告诉你他(她)想放松一下;听音乐或看动画片;吼喊几嗓子;情绪的短暂波动;反应敏感。
这些本身都不是问题,有些还是孩子具有身心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需要紧张和焦虑,试着理解孩子,理解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支持;如果孩子求助,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就是了。
15.让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
在备考过程中,一些孩子会加班加点,甚至晚上熬到很晚。孩子适当加班加点不是不可以,但要以孩子的精力和状态为前提,同时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因为学习效果是受时间和效率两个因素影响的。另外,从考前一个月,最晚二十天开始,就告诉孩子不能再熬夜了,每天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把自己的作息调整到和高考时间保持一致,把自己的兴奋时间调整到科目考试时间。
16.不要总想扮“过来人”。
有时,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努力说服孩子听自己的,当孩子不理解或者听不进时,我们就很容易扮演“过来人”的角色,甚至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就是我懂得比你多,我说的是对的,你应该听我的。而此时,也许孩子已经有了解决思路,也许这个问题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影响,他只是想听听我们的意见,希望能从我们这里得到理解和支持。
17.保持家庭的常态生活。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有些家长很想帮孩子一把,助孩子一臂之力,但有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有些家长就非常周到、细致的照顾孩子,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给孩子亮绿灯,为了不影响孩子,一家人大气都不敢喘。甚至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出现了“天壤之别”,让孩子感觉“受宠若惊,又倍感压力”。
作为高考考生的家长,应该比较细心的照顾孩子的状态、作息和饮食,让孩子能够轻松、自信的备考、应考。但照顾的过于周到,家里的所有人、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因为孩子而行而止,甚至在孩子高考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发生让孩子觉得“不可能”的变化,对孩子却未必是件好事。
孩子的很多事情还是要由他自己去完成,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衣服这些基本的生活内容还是要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对于考试文具用品、证件的准备家长也不要代替,因为孩子自己准备的一般自己都心里有数,而家长准备的有时反而会有出入,况且这些事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复习和考试。考试前让孩子所处的环境和考试期间的环境基本一致。此外,孩子在家时也不要太计较噪声和其他影响,因为孩子在考试时考场和学校周围也会多少有些响声和干扰的,不可能是一个完全静音的状态。这样孩子在考场考试的环境中,才不容易因适应不了考场环境而发挥失常。
(供稿:心理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