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十六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最近出现了不想说话、回避社交的状况,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
——依依妈妈
依依妈妈:
您好!
有些孩子初入新环境会过分焦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也不想交朋友,这种回避社交的行为可能属于“社会性退缩”。如果不注意观察,可能会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
社会性退缩又称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孩子对新环境异常恐惧,害怕见到陌生人,有焦虑情绪并且有回避行为。 公认的社会性退缩分为三种亚型:“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和“活跃孤独”。 安静孤独,指的是孩子在有伙伴在的环境中依然独自游戏或进行探究行为。他们排斥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只习惯一个人待着。反映了低交往的趋近动机和低交往的回避动机。但这种社会退缩亚型是比较良性的,他们是有能力进行同伴互动的,并没有社交能力缺陷。可能在儿童早期还没有体现出来危害性,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这种负面影响会越来越显现。 沉默寡言,表现为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只做旁观者,且无所事事。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孩子想要参与社交活动但也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因此可能非常纠结。沉默寡言可能来自于抑制性气质,表现在陌生场合内的害羞压抑或者经常接受负面评价,经常被拒绝和忽略,最终可能发展为焦虑症。
活跃孤独,表现在高频率的、夸张的自我游戏。孩子可能会重复行为、多动,自我表演。他们喜欢参与社交但可能经常被拒绝,因此不得不自己玩。其实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孩子的社会性退缩有很多产生的原因,比如身体弱、性格过于内向、早期受到伤害等。 但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很多父母不理会自己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的限制太多、要求太高,导致过于紧张和严肃的家庭氛围。 或者过度纵容孩子,让他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受一点委屈。也有很多孩子被老师体罚或侮辱,因此在学校就会表现出回避社交的态度。
主要内容是社会技能训练,直接让这些孩子和交往能力正常的孩子们进行互动,起到榜样的作用。 或让他们参与有意思的校园活动,激发互动动机来提升交往频率。 除此之外要调节情绪,家长给孩子物质帮助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仅要和同伴一起交流,老师家长也要参与进来。 多多表扬,说话态度可以更亲切一些,更耐心。同时鼓励孩子独立的完成一些事情,肯定他的每一个进步。 除此之外,对那些因精神、神经疾病导致行为退缩的孩子,还是应当进行专业的治疗。
与社会性退缩有关的疾病有:(1)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庭变故或父母对孩子的漠然。失恋、学习成绩不理想、性格孤僻内向都可能是原因。 急性抑郁发作的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倔强执拗,或有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而慢性抑郁的孩子性格多软弱、依赖。 青少年抑郁具有遗传性。约一半抑郁青少年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
认知行为疗法(CBT)在鼓励积极思维方面非常有效。持续时间可能达到几个月。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曾经很感兴趣的活动。或做一些艺术活动比如画画、写作,在艺术中表达自己的情绪。 抑郁症的人可能对生活感到绝望,因此不妨让他列一个愿望清单,家人可以在旁提出建议。 通过写日记记录每一个想法。在日记中会了解到自己担心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谎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如果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需要告诉他如何面对,要向成年人讲述这种行为。
(2)青少年焦虑 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会导致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些不知所措。由此会产生一些恐惧、羞涩、紧张、自卑、孤独的情绪甚至失眠、焦虑。但要在医院确定没有发生身体器质性病变。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疏导,或者请学校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还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选择进行催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标准奖励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等。
(3)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也可发于青少年。 表现在情感障碍:孤僻、冷淡、恐惧、焦虑。与亲人朋友疏远或敌对。 言语和思维障碍:沉默、刻板重复,思维内容少。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抗精神病药物、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除此之外应当注意控制高热量饮食。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会暴饮暴食高热量食物,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 还要多吃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郑老师
(供稿:心理咨询与生涯规划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