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三

共情越强同伴关系就会越好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量:1120

10月28日,一条名为“共情能力太强是缺点吗”的话题以超高的阅读量和讨论数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事实上,随着共情这一词汇的普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会对自己的共情能力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甚至还会在交友过程中将他人的共情能力高低作为自己结交知心朋友的重要标准。

有趣的是,这条热搜评论区里的网友们也围绕“共情越强的人是否越容易有朋友”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部分人认为共情力强当然是优点,毕竟谁不想要有一个能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己不开心时总是能够及时注意到并安慰自己,甚至在吵架时也会努力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朋友呢。“总之,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打吧!”

然而,还有一部人提出,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比恋爱脑还严重的绝症。他们认为共情能力强的人可能每天都会难以控制地陷入在身边所有人的情绪中,不论情绪消极与否,这比恋爱脑只受恋爱对象一个人的影响还严重。“这样的人肯定活得不快乐,我才不要和充满负能量的人交朋友呢!”

最后还有一些人提出这个问题应该要严谨地分情况讨论。可能有的人谈论共情强是指一个人总是能对自己感同身受,而另一部分人谈论的共情强是指一个人总是能正确注意到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标准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很正常嘛。另外,网上冲浪的人群年龄可能差很多,每个人谈论这个问题都是根据自己当下经验得出结论的,这两者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可能的确是不一样的。

针对上述争论,我们开展了一项三水平元分析,试图考察共情与同伴关系两者的关系,并且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经过文献检索与筛查,共获得了29项研究和57个效应量,合计15682名被试。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共情与同伴关系之间的确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拥有较高共情能力的人,往往也能够收获更加积极的同伴关系。对于这一现象,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共情作为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会促使个体对同伴的各种情绪产生共鸣。这无疑能够增加同伴之间的亲密感,并最终促进同伴间的沟通交流,导致个体的同伴关系向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此外,对于两者的正相关关系,还有可能是因为共情较强的个体在理解他人的情绪后,更有可能将其因共鸣同伴情绪而产生的共情反应转化为一系列实际的帮助和支持行为,如关心和安慰。

此外,共情和同伴关系的联系对于不同的共情维度以及不同的年龄群体是不一样的。首先,在共情维度方面,认知共情与同伴关系的关联高于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对同伴关系的单独作用都弱于共情总分。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共情只是使我们对他人情绪产生共鸣,而认知共情却能够进一步使我们理解别人情绪状态背后的原因,后者无疑更直接地影响我们与同伴的互动。同时,共情总分的作用也提示我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协同作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关系的积极发展。

在发展阶段方面,儿童中期共情与同伴关系的联系最强,学前期和青春期次之,成年早期较低,总体呈现倒U型发展曲线。这个结果可能主要与共情的发展特点和个体随年龄变化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关。儿童中期个体的认知共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认知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同伴的意图和情绪,进而促进人际交往。而当个体进入成年早期,其交友重心发生了转变,逐渐从以同伴关系为主过渡到以亲密关系为主。

总而言之,共情是同伴关系的助燃剂。倘若你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收获一群知心朋友,不妨尝试从他人的情绪入手,暖心的共情行为一定可以让对方想要同你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