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八

教育新闻

首页> 办公室> 教育新闻

齐涛访谈:开启山东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3-01-08 点击量:1791

开启山东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访谈

 

    经过十年的健康发展,山东教育基本具备了向现代化迈进的基础和条件。我省《教育规划纲要》也将未来十年山东教育整体目标确定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未来十年,山东教育将要朝着现代化方向走一条什么样子的道路?笔者就此专访了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


  素质教育依然是山东教育的战略主题


  山东自2007年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齐涛说,未来十年,在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素质教育依然是山东教育的战略主题。
  齐涛认为,教育的最终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我们不能把教育变得过分功利化,“升学”也不是惟一目的。他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用在教育上是错误的,这是竞技体育的思维。成才的路有千万条,何必都去挤独木桥?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人人成才”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觉权”,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
  国家把山东省列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山东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齐涛认为,未来十年,山东素质教育的路子依旧艰难曲折,下一步的任务更加艰巨,体制机制的改革已摆在面前,必须下大气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否则,就无法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动力与根本保障,素质教育就难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齐涛认为,其中,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一个关键,包括对地方政府的评价,如可用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均等化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合格率、城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地方教育结构、基础教育规范办学等等,同时,也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都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给每一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这是齐涛的一个教育理念。
  齐涛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更好”往往被理解为更高,也就是学历越高越好。但是否尊重了个体成才的差异化呢?在校长和老师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每个孩子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适合开车床,有的孩子适合做运动员,有的孩子适合搞科研。应该承认这种差异、承认这种现实,应该是“适才适学”、“适才适用”,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更高更好”的教育。齐涛认为,职业教育,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就是最适合的教育。
  齐涛表示,未来十年,山东要打破办学层次界限,构建面向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更多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成才平台,给更多的孩子提供适合他自己的教育。他说,这个体系应该是“上下贯通,左右兼容”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所谓上下贯通,是指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职高专,再到本科,到硕士、博士都应该是上下贯通的。当然,这儿说的硕士、博士主要是指各种专业学位的硕士和博士,从而形成一个纵向衔接的体系;所谓左右兼容,是指职业教育的办学,打破单一类型的封闭状态,职业院校兴办职业教育,其他各类学校也可以并且应该兴办职业教育,比如在“名校建设计划”中,以培养应用类人才为主的高校是省属本科高校的主体,这些学校大部分专业就是职业技术类的专业。
  实现兼容与贯通,要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行“学分银行”。一个学生在职业院校应该是可以间断性地修习学分,完成了几个学分后,可以去工作,之后想提高,可以再回来继续进修,过去在学校获得的学分仍然被承认,甚至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也可以换算成学分。建立科学的学分认可制度。比如,专升本考试可以通过学分互认来帮助解决。再比如,本科院校可以认可高职高专的学分,高职可以承认中职学校的学分,由此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限,形成一个开放兼容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学分互认、学籍与学历互认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成员都能在不同时段、不同学校选择最为适合的学习方式。


  “峰峦叠嶂”是山东高等教育的追求


  经过十年的努力,山东高等教育规模有了一个历史性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正在向普及化的目标迈进。普通高等学校已达139所,高考录取率由62%提高到87%,实际录取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只要是超过最低录取分数线又服从调剂的考生都可以上大学。
  齐涛表示,奔向“现代化”,那就不仅是数量上普及,还有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山东高等教育必须有一个由量到质的突变,不但有“山”,而且要有“峰”,“峰峦叠嶂”是未来十年山东高等教育的追求。
  齐涛说,《规划纲要》提出分类建设若干所不同类型的知名大学,这是指分类而不是分层次。他说,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人力资源结构所需要的,从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到科研人员都有,高等教育应该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当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类型学校共同办学。《规划纲要》提出,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重点建设3至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至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逐步形成我省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一类是3—5所,参照“211”和“985”模式,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学校。第二类是10—15所重点扶持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高校,以此为样板,90%的本科高校都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办学方向,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第三类是建设20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知名高职高专,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样山东的高等教育在各个类型都将拥有自己的“名校”。
  齐涛认为,未来十年,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就是“内涵发展”。“名校工程”是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同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
  齐涛认为,“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他说,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应该自觉的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而不是浊水,这就是“引领社会”。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你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要发挥科研创新和智力服务作用,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发挥高校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摘自省教育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