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四

教育新闻

首页> 办公室> 教育新闻

国家公祭日:纪念中凝聚圆梦力量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4-12-15 点击量:1756

  编者语:12月13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制度性国家公祭日,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这其中,既有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判断,也有基于现实的考量。不忘记历史苦难,不是要培养仇恨,而是要培养出大国公民应有的历史价值观,和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捍卫民族尊严并凝聚圆梦动力。

  12月13日,3000羽和平鸽在公祭仪式现场振翅飞翔。当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当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详细

  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讲话全文

  深切的缅怀 庄严的宣示——评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重要讲话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深沉而坚定的讲话,回荡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空。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对死难同胞的隆重祭奠,是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面对昔日伤痛的深刻思考,是强大的正义力量对军国主义分子的严正警告,更是负责任大国倡导、捍卫世界和平的有力宣示。>>>详细

  在缅怀中凝聚力量 在复兴中守望和平——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详细

  揭秘“国家公祭鼎”: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是什么?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意义有三: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详细

  首个国家公祭日里的“烛光祭”:映照历史 点亮和平

  夜幕初降,祭场里的长明火仍在燃烧,1213盏烛光陆续点亮,僧侣们的诵经声不绝于耳……13日晚,近300名青少年、僧侣和国际友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场内,手托红烛、低头默哀,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守灵暨烛光祭活动。>>>详细

  “数”说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77名青少年朗诵《和平宣言》,和平大钟撞响3次,放飞3000羽和平鸽……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详细

  从“家祭”到“国祭”

  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详细

【铭记历史,各地教育系统在行动】

  12月13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学生通过肃立默哀、网上公祭、鲜花祭奠等形式,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致以沉痛哀悼。(陈仕川 摄) 

  12月13日,百余名南昌市中小学生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77周年公祭活动”。 (新华社发)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少先队员代表共同撞响上海金山区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警世钟。(新华社发) 

  各地教育系统开展多种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12月13日,我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之举,唤起了全体中华儿女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连日来,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以祭扫、献花、敬烛等悼念活动,表达哀思,呼吁和平。>>>详细

  2014年11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历史真相》首发。(新华社发)

  南京12万名中小学生共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

  翻开《公祭读本》(高中版),五章标题令人印象深刻,主题词分别是“南京保卫战”、“日军暴行”、“安全区”、“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而与之相对应的动词则是“分析”、“思考”、“解读”、“反思”、“认识”,这种教材编写与读本教学完全符合对应的编排方式,也是国内历史课程教材编写中的一大创新。>>>详细

  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希望借助编写《公祭读本》,帮助青少年学生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真实面目。尽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但在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详细

  【相关阅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