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农历 乙巳年(蛇)六月初七

教育新闻

首页> 办公室> 教育新闻

名师交流引发“蝴蝶效应”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3-07-03 点击量:2349

  作者:李 凌 宋全政 魏海政      时间:2013年07月03日   阅读:7次


——济南市高中教师跨校交换促进教育均衡采访纪行 
 
    很多泉城人都知道,济南七中是所薄弱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习惯不好,2011年,2009级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只有28.6%。但是该校今年2011级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语文达到97%,数学90%,外语84%,甚至有个班的语文合格率达到100%。

    说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济南七中校长芦文武说:“这得益于名师跨校交换产生的实际效果,从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二中以及济钢高中交换来的3位名师,带来名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及优良风气,让七中教育氛围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

    2011年9月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启动高中特级教师、名优教师、教学能手跨校交换,打破名师由一校“垄断”的格局,把名师向薄弱学校输送,把薄弱学校优秀教师送到名校培养,227名教师流动起来,引发改变济南教育生态的“蝴蝶效应”。

    流动促成均衡,薄弱学校更有底气

    济南七中高一(11)班学生李润(化名)是出了名的调皮学生,蹲在椅子上听课,上课老往厕所跑,出尽各种洋相让老师难堪。有老师这么形容李润,“几乎一半精力都让他占去了”。

    可就是这样调皮的学生,却在从济南二中交换过来的山东省教学能手、历史名师孙传胜的感化下,改掉了坏毛病。孙传胜使用的是鼓励加感化的办法。有一次,李润在校门口抽烟,被校领导逮了个正着。作为代理班主任,孙传胜让李润把妈妈叫到学校。孙传胜没有向家长“告状”,而是跟李妈妈分析对李润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管得太严了,所以李润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才这么没有自主性、自由散漫?”一席话说得李妈妈连连点头。在孙传胜的指导下,李妈妈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方法,促成了李润的变化。

    “交换而来的名师,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师德师风,都起到了楷模引领、示范榜样的作用,对学校的其他老师触动和影响都很大。”芦文武告诉记者,“名师的到来,带动了七中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让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七中读书。这两年来,七中的生源质量大幅提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同为薄弱校的济南回民中学。2012年,济南市将山东省实验中学与济南回民中学结成“名校带动”战略结对校,安排5位名优教师交换到回民中学,其中3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大幅度提振社会对回民中学的信心指数。2012年中招,报考回民中学的学生中考成绩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学校一志愿报考了207人,二志愿人数突破了800人,实现了十几年来所未有的新突破。

    两所薄弱校的改变,都源于济南市开展的特级教师、名优教师跨校交流政策。2011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初步实现区域内师资条件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启动高中名优教师跨校交流,力促高中师资均衡。政策通过有效引导,鼓励特级教师、名优教师跨学校开展任教、支教、带青年教师、开展学术讲座等交流活动,实现名优教师资源共享,变学校资源为区域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教师队伍差距。

    济南市教育局纪委书记陈敏告诉记者,实施名师跨校交流政策以来,济南市高中阶段择校比例连年下降,从2010年的20%下降到15%。公众教育满意度却连年上升,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的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中,济南名列第一位。(下转第六版)

    【改革者说】

    力促高中师资均衡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鲁豫

    抓教育就是惠民生、促发展。济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管方向、定目标,抓决策、定政策,尽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近年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统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上。一是抓教育投入,加快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抓硬件建设,初步实现城乡教育硬件大体平衡。三是抓内涵提升,激发特色发展内在驱动力,推进济南教育均衡发展。四是抓优质扩张,把名师名校长作为共享资源,统筹推进资源优化共享。五是抓群体平衡,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

    “名师交换”工作,是在2006年起实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初步实现区域内师资条件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于2011年启动的力促高中师资均衡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以师资的均衡布局力促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济南正在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迈进。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不断强化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大教育理念,激发教育内部活力,充分挖掘外部潜力,凝聚社会整体合力,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大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