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中课改的“浙江行动”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高中学生在上茶文化选修课。(资料图片)
深秋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进杭州绿城育华学校这间茶文化选修课教室里。
说是教室,其实更像一间茶艺馆,四张长方形的茶桌四周摆放着小木凳,前面的讲台是一张更大的茶桌。
我们落座后,年轻女教师窦梅,一边给我们泡茶,一边向我们介绍学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情况,“选这门课的学生挺多,主要是高一、高二的女生,也有不少男生选这门课。”
“学校目前共开设高中选修课173门,今年2月开始实施高中必修课选课走班制。”校长陈建国说起高中课改时,言语中透出自信。
陈建国所说的这项改革,正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主抓的“一号工程”。如今,在浙江大地,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农村高中,都像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一样,自觉投身到深化课程改革的行动之中。
今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全省深化高中课改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省所有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并实行了走班教学,不少学校还开始尝试必修课选课走班教学。
何以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逼出来的育人模式变革
统一的课程设置、过窄的课程结构、沉重的课业负担、单调的校园生活、千校一面的校园,这是课程改革前浙江不少普通高中学校的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6年,浙江与全国不少省份一起踏上高中新课程改革之路。
然而,几年过去了,在经过初期的喧嚣之后,很多学校又回到原先应试至上的老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状,浙江省再次踏上深化高中课改的历程。2010年10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向我们讲述了浙江省下决心深化高中课改的背景——
几年前,刘希平带领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教育局长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一次到当地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考察。当得知这所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时,刘希平和几名教育局长大为震惊。
“人家一所如此小规模的中学竟然能开出这么多门课程,相比之下,我们中学开设的课程实在太少了,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刘希平说,“那次考察回来后,我们下决心要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
但是,改革的声音刚一出来,就有各种各样反对的声音传到刘希平的耳朵里,有人说,这是“穷折腾”;还有人说,这次改革与上次一样,不会有好结果。
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浙江省教育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刘希平认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在作怪,也是2006年那次课改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那次课改虽然也要求选课走班,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选起来、走起来。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总担心失去原有的排名,不少校长在管理上嫌麻烦。”刘希平分析说。
为了打破不少局长、校长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从2011年11月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先后赴各设区市召开了34场座谈会,后来又多次召开研讨会,逐渐统一教育局长、校长和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并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汇报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2012年4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就当年秋季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汇报;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全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场轰轰烈烈的深化高中课改的教育大变革,在浙江大地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