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高中生自主选择未来
——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陈志伟 赵建春 蔡继乐 通讯员 顾佳怡
高淳湖滨高级中学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农村三星级普通高中,以往每年700多名毕业生中只有10%能考上公办本科,但今年毕业的首届46人的“电子电工普职融通班”却在职业学校对口单招中有32人达到本科线。普通高中学生为何能参加对口单招?这源于南京在高中多样化改革中,拆除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间政策上的那堵“墙”。“我原来的同学都羡慕死我了!”被江苏理工学院录取的马永胜告诉记者。
2010年,南京市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全国市级单位只此一家。从这一年起,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成为南京市教育局关注的一号课题。经过近3年的实践,南京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成长需求、契合区域教育实际的多样化发展新路。
四种模式,让理想对接自己的“跑道”
南京高中多样化改革,是从对传统普通高中的单一办学模式“破冰”开始的。
2011年9月,高淳湖滨高级中学开始了“普职融通”新探索。首批46名高一学生自愿重新选择职业学校就读,文化课和专业课在湖滨高中上,技能课到高淳中专上。对这次改革,南京市教育局在政策上创造性地提出,实验班学生可兼有普高、职高两种身份,实行学分互认、双学籍制管理,学生们毕业时能拿到湖滨高中和高淳中专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
从小就喜欢折腾电器的赵亮告诉记者,当他准备进入“普职融通班”时,家里简直炸开了锅。“我就给他们分析,首先普通高考考语数外,我语文、外语都不好。其次,读职校一样有机会上大学,还能学一门技术。”最终,赵亮如愿进入试点班,还在对口单招中成了班里的“状元”,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路。赵亮的班主任谢明说:“实践证明,普职融通为学生自主成长、多元成才提供了一条新路!”
首届“普职融通”班开门红,让第二届实验班一下子增加到了150多名学生,他们选择学习电子电工、化工、机械等专业。学校还利用高淳陶瓷、武家嘴生态农业科技园等地方知名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职业体验和职业规划等课程。
目前,南京已有湖滨高级中学、行知实验中学、文枢中学、秣陵中学等5所“普职融通”试点学校,570多名学生选择了9个职业教育专业学习。
不过,“普职融通”只是南京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的四种模式之一。“十二五”期间,南京重点建设包括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高中等四种模式的高水平普通高中。
综合改革高中强调的是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改革。如民办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取消班主任制度,自主选择课程,实行跑班分层教学;雨花台中学利用数字化平台,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核心,促进学校管理全面改革;南京十二中积极推行基于小班化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等。
学科创新高中则要求突出学科建设特征,在数理、人文、科技、艺术等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明显学科优势。如“科技高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女子高中”南京市人民中学,“音乐高中”南京市第九中学、“美术高中”宁海中学,等等。
国际高中强调科学整合中外高中教育优秀元素,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学生。目前,已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十余所学校引入了20余门国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