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教育新闻

首页> 办公室> 教育新闻

长沙天心区:中小学“行动学习”改变师生面貌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5-07-16 点击量:2493

长沙市天心区“行动学习”瞄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深度研究,改变了师生面貌——

以前围着考试转 现在盯着教学练 

  27岁的李晶3年特岗教师任教期满,通过考试进入长沙市雅礼天心中学。从磕磕绊绊地讲完第一节地理课,到驾轻就熟,李晶“进步神速”,不久前还收获了湖南省地理教学竞赛一等奖。她的成长速度,让身边的同事们都感到惊讶。

  近年来,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积极推行“行动学习”,让教师们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手,集中精力深度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师生获益匪浅。

  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同伴互助中成长

  报名参赛到获奖的过程,浓缩了李晶两年的成长经历。

  从选题开始就在纠结:哪个选题立意新,挖掘的空间大,易产生“亮点”?从最初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到“天气与气候”,最后确定“降水”。

  在选题和材料准备中,除了地理组的同事外,学校领导和其他有参赛经验的教师,甚至实习教师都纷纷给出建议,碰撞思维的火花。试教和磨课一共过了7遍,学校请来了省市两级的教研员帮忙指导,怎么重构教材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怎么从“现象到理论,又能用理论指导现象”……

  雅礼天心中学校长李亮说,不同层面、不同背景人员的加入,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碰撞,也更容易跳出教育看教育,更加清醒地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

  李晶自己也有深切感受:“在研讨过程中,‘课’只是一个引子,引出来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探究。质疑与思考,反复推敲,否定重来,再行动……”在李晶心中,收获的不仅是最后的荣誉,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同伴互助式成长。

  而这正是天心区推行“行动学习”所追求的效果。在天心区教育局局长谢巍看来,这是“行动”与“学习”交融而产生的效应。“行动学习”主要是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以解决天心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影响和带动全系统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52个主题,个个瞄准实际问题

  天心区铜铺街小学将“规划·设计”作为教学改革中“行动学习”的一个主题,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规划与设计,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与结果,为师生推开一扇成长的“窗口”。

  像这样的主题虽小,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学习”内容,从各个学校上报到天心区教育局的就有52个。

  在“行动学习”中,大托乡八校联盟致力于“农村小学课内外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课堂接受情况,以及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外学习环境,设计有利于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作业成为学生乐于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

  青园小学校长王雅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喜欢阅读、善于表达、友好交往、拥有好奇心、养成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是孩子们未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她与学校教师们一起,以校园为原点,开发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如阅读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创意美劳、视觉艺术等社团活动。

  天心区艺体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沫霖说,从工作层面上看,“行动学习”是一种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或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则是一种教会学习者改进自己工作方式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在“行动学习”的基础上,天心区提出了全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由“研究考试”向“研究教学”转变。

  以课题为行动着力点,减负提质

  谢巍说,推行“行动学习”,着力点是课堂,要深入课堂,重点研究“减负”应减什么、怎么减,“提质”应提什么、怎么提;要沉潜下去,从细节入手破解问题、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引领广大教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天鸿小学校长孟新经常启发教师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学生,学习结果却不同呢?根本问题是教师只关注“教”,而忽视了“学”。

  “行动学习”对广大教师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培训。谢巍说,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行动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变“先学后用”为“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让理论围着教育教学转。

  在跟许多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谢巍发现,在以前的培训中,教师在内容上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很难让教师对培训产生热情,培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行动学习”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行动学习”中,教师可以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和小组成员一起研究,最后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到教育教学中进行验证和实施,课题自己选、问题自己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谢巍畅想着:“天心区有40多所学校,近2000名在职教师,要是人人行动起来,每个人集中精力深度研究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那将会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线啊!”(记者 王强 特约通讯员 王本蛟)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