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教育新闻

首页> 办公室> 教育新闻

高考作文,记者陪你一起“吃”与“辨”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5-06-08 点击量:1585

高考作文,记者陪你一起“吃”与“辨”

  十年寒窗苦,只为高考一搏,总分值60分的高考作文当仁不让地成为高考搏击战的重磅大戏。高考首日结束,作文毫无悬念成为围观热点。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一根丝瓜藤一茎肉豆须,让多少考生顿生感慨,这个作文题,感觉真是懵懵哒!

  看到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后,百十来个字儿翻来覆去地读了两遍,心里弱弱地冒出了一句,肉豆是个什么鬼?

  不是咱见识少,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肉豆这哥们生长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别说城里孩子没见过,乡下孩子见到这名字也犯迷糊。等到终于过了“肉豆”这关,好歹明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茎须长得跟丝瓜藤蔓很像的某植物,更大的迷糊又来了。人家丝瓜和肉豆革命情谊深似海,就爱纠缠在一起怎么了?小孩探索的小宇宙爆发非要分辨结果扯断了藤,父亲神秘一笑一通教育话中有话也不无道理。真是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文题里,文题外,究竟闹那般。

  6月7日上午,市一中考点外,结束了语文考试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说起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不少人皱着眉头撇了撇嘴,“把握不大住立意,最怕就是跑题”。当然,也有挂着笑脸出校门的,在他们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开放性很大,发挥空间也大,“开放题目开放理解嘛,可以多角度立意”。

  同样也在关注着高考的高三语文老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让他们也有些“伙呆”。市一中高三语文组组长朱卫卫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还是材料分析题,但在立意上确实增加了一定难度。垦利一中高三语文学科组组长杨树堂同样直言,往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较为明显的立意点,但今年的高考作文,寻找明显的立意点较难,虽然材料不难理解,但提取论点有难度。

  虽然高考作文有难度,但语文老师普遍认为,难度尚在适中范围内。无论是肯定小孩所为还是肯定父亲所言,只要言之有理,关联题意,应该都不会被判离题。“从往年高考语文阅卷来看,作文立意放的还是挺宽松的,学生不用过分担心”,朱卫卫老师表示。

  虽然有老师的开导,家长也拍着肩膀跟你说没事,可咱知道,惊涛骇浪般答完语文试题后,谁心里也没办法那么快就小桥流水。可是,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干着急也没有用。不如放平心态,攒着劲儿跟下一门死磕。顺道,也来看看记者们写的高考作文。看完后,你就会更加坚信,啥子立意啥子跑题,其实就一句话:阅卷老师,手下留情!(记者 张希菲)

  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吃”与“分辨”的区别

  古语:食色,性也。不过,老祖宗对“色”管得严,中国人民便只好把剩余精力发泄在“食”上面。中国人爱吃、会吃,闻名于世。相比于我们,德国的大锅煮牛肉,日本的凉拌海鱼片,都吃得像野蛮人。要知道,大部分老外在四川的任何一个街头餐馆坐下,上一盆毛血旺,就能把大鼻子吃到盆里去。

  材料里的父亲是“吃”的高手代表。“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分不清咱就别分了,关键是要能吃啊。吃到嘴里才实在,这真是一等一的高明。熊孩子非要去把藤跟须“分辨”出来,结果呢,扯得乱七八糟,最后啥都“落”不下。

  熊孩子去“分辨”啥呢?中华智慧讲究的是“难得糊涂”、“肉烂了掉锅里”、“大海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去分辨藤和须怎么不一样,那真是出力不讨好。我们不是一直把“白马非马”视为诡辩吗?说白了,“分辨”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有啥用呢?

  在这方面,洋鬼子倒像那个熊孩子。在达尔文眼里,他就是要去“分辨”植物叶子的大小,这样他才弄明白了“进化论”;在西方生物学家眼里,他就要研究一块洋葱表皮,这样他们弄明白了“细胞结构理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不同于东方智慧的西方逻辑。他们相信:只有分辨每一棵树的不同,研究每一棵树的特点,才能形成“树的理论”。正是因为这种“分辨哲学”的科学精神,才让西方人获得了每一类学科的知识体系。

  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能研究出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但我们却没有整理出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等学科理论。我们有《道德经》、《论语》、《庄子》这般闪着智慧光芒的大作,但我们却没有修辞学、叙事学、语言学等这些踏踏实实的单项研究。五千年文明,我们似乎真缺了这些知识体系。

  最后,总结一下“吃的哲学”和“分辨哲学”。吃的哲学注重眼前实惠,功利性强,繁殖力壮;“分辨哲学”在意的是“求真务实”,兴趣点多,自由散漫。这当然没啥高下之分,在吃不饱肚子的前提下,谁顾得上去追求啥真理啊?老外吃了咱的毛血旺,不也得频竖大拇指吗?(记者 张靖)

  改革,就要从挑战陈规开始

  丝瓜藤蔓与肉豆藤须纠缠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在无数次尝试不得其解后,乡人将其列为谚语。谚语,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群体对某一事物共同认知,具有相当强的存续性。若非有巨大变革,它将注定成为后人的“行为示范”,指导、约束后人行动。

  不过,一个小孩却不理乡谚,强行分开丝瓜与肉豆错综的须蔓,结果却扯断了主干茎叶。标新立异的举动引来了父亲“好笑”的反应。其实,钩沉史海,我们会发现历史上这样“挑战陈规而不成”的人物还有很多。材料中小孩应该刻画或象征了一类群体。

  王安石是北宋末年的“小孩”。自宋祖起践行“祖宗之法”已有百年,但王氏认为祖宗制度不足效法,决意挑战,于是强推变法,致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时境。与小孩扭断主茎一样,王氏的“失败”也狠狠动摇了北宋的树干。迎接他的不是一时的“好笑”,而是长期的怒骂。尤以明朝文人杨慎为甚,将王氏称为“乱国之古今第一小人”。

  如果要以二分法对“小孩”之类的“挑战者”进行表态,我会选择支持。至于原因,一言以蔽之,则是其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改革,就要从挑战陈规开始。

  谚语之类的陈规,将其完全否定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其既然能被多数人认可遵循,就已经证明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例言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国企改革领域的“乡谚”是“问题不是体制不对,而是放权让利不够,效率不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步鑫生、马胜利等众多改革英雄的带领下,“共和国的长子”释放了崭新的活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进入1990年代后期,这一陈规暴露了所有陈规的问题——囿于一时,无法与时俱进。最终被“政企分离、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等新观念所取代。其背后是陈规与新思想的博弈,以及陈规必然需要打破,新思维必须建构的时代声音。

  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或多或少陷入了一定的停滞。原因自与某些陈规存在,缺乏将其打破的勇气有关。富裕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稳定的“乡谚”,也会压抑时人梳繁理乱的决心以及止于至善的志趣。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因此,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挑战陈规的小孩,刨锄“温柔乡”,树立进取、求新的风气。但这还不够。挑战陈规,实施改革,自然有失败的发生。如何对待改革的失败,事关后续改革的有无与推进。正确的态度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小孩挑战失败后他人“好笑”般的表现则是完全错误的,今人当以此为资鉴。(记者 张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