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这也是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
这一“大招”的放出让校园暴力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月11日,记者了解到,东营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发布了一份我市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件的报告,我市近六年来共受理并判决未成年人案277件,其中“校园暴力”案件达31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为了有效地遏制这一问题的发生,我市各部门也频频出招,预防青少年犯罪,将暴力挡在校园之外。
现状
校园暴力趋向低龄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其中校园暴力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并在近几年呈现频繁的趋势,曾发生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广东开平校园事件,引发了大众对学生遭遇暴力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
5月11日,记者了解到,近六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并判决未成年人案件277件351人,其中校园暴力案件31件47人,占未成年案件的13%左右。根据对校园暴力案件的统计,故意伤害案件占据发案数量的62.2%,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强奸案件9%,抢劫案件8.1%,寻衅滋事案件8.8%,盗窃案件2.9%,故意杀人案件3.5%。
“这些案件呈现出主体低龄化、行为随意性、团伙性及危害多以侵害人身的暴力性犯罪居多。”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副处长王凯介绍,暴力行为一般发生在全日制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初中阶段和小学高年级阶段也时有发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网络媒体的影响,未成年人很容易模仿,从而实施寻衅滋事、抢劫等不计后果的暴力性犯罪,如一起发生在本市某学校内部的故意杀人案件,犯罪人年龄刚满14周岁,后果严重,令人扼腕。”
他还提到,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中,侵害人身权利的暴力性犯罪比较集中,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型犯罪成为主要的犯罪类型,故意伤害犯罪占绝对比重,涉案21人,占校园暴力犯罪的61.7%,抢劫罪4人,占11.7%,故意杀人罪1人,占2.9%。“未成年人心智和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很容易与同龄人气味相投结成小团体,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或坏人挑拨,就容易相互影响共同实施犯罪。”有心理专家提到,出于心理上对犯罪的惧怕感,未成年人常借助于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暴力行为。据统计,仅东营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结伙型共同犯罪案件就多达6件12人,其中办理的陈某某等六人团伙抢劫案,陈某某等六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交叉结伙抢劫出租车司机五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大家谈
治理暴力还需法律“撑腰”
11日,针对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治理,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网友。
网友“直言”: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家庭和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和学校原因,正确查找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市民陈女士:如果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的普及不够重视,会导致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行为缺乏有利约束。再加上青年人受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同化的速度很快,如会模仿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团伙以及作案手段,尝试组织各类小团体,把身边同学作为侵害对象,尝试作案的“乐趣”与“快感”,致使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应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减少心理距离,增加信任与亲近。
网友“小清新”:家庭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是否完整、父母的基本素质等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市民王先生:如何让暴力远离校园,远离花季少年,需要法律的“撑腰”,除了立法,还要有普法的宣传。父母应该带头学法,校园增加法制辅导课程,或者举办其他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未成年人自身也要积极学法,遭遇校园暴力时,及时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解决,切忌“以暴制暴”。
在行动
下一步将多组织“送法进校园”
如何让暴力不再是孩子们的“梦魇”,东营教育、公安、司法等多部门一直在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拓展送法进校园的渠道。
针对校园暴力犯罪现状,东营市检察院拍摄了《珍爱青春远离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题教育片,并联合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团市委等部门,在市实验中学联合举办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教育片发放仪式,将刻制的光盘2000余份发放全市各类学校,受教育学生20余万人。
为加强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市团委、市综治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办公室、市少工委还共同主办了东营市“青春与法同行”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目前已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城乡展演活动20余场次。市教育局还与市检察院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以观看一场警示教育、组织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举办一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举办一次法律知识测试,举办一次法制征文比赛为内容的“六个一”法律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此外,我市还加强针对校园暴力的普法宣传,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模拟法庭和法制巡展等方式,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效果初显。
5月9日,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也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部门“多管齐下”“宽严相济”的措施下,暴力将逐渐远离校园。(记者 赵尔靖 通讯员 张春燕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