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化底蕴
雷 铃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名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富有职业修养的教师。教师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长于思考,专业提升,真正成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师者,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人师。
有年轻教师曾问一位优秀的老教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修养?”对方回答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除了要有学历教育之外的文化底蕴,还有高看别人、低看自己的胸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由于工作量过大、心理压力过重,没有时间和心境阅读,从而导致语言贫乏、内涵肤浅、举止低俗。当今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通识特质,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高尚的人文精神。教师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就能时时做到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1、在阅读中提升品位
“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职业,喜欢抱怨工作压力大、工资低。这种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一些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心灵空虚、思想浅薄。
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吗?对教师而言,当读书成为生活时,他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博览群书,可以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提升自身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在学习中开阔视野
教师要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其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而且要“深”,要“博”和“广”,他要成为杂家,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如果教师不仅长于广收博采,更长于“整合”,能够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学习的教师、视野开阔的教师。
3、在行动中积累经验
行动研究是多年来国外一直倡导的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育的本质不但要求教师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行动中切实“体验”、思考并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4、在思考中提升思想高度
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他的思想的高度。教师阅读经典,与人类思想家、教育家对话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的精神,这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前提。只有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名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富有人文修养的教师。教师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真正成为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师者,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