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模块三两个案例想到的
高中英语专家团队 高洪德
学习评价课程,应树立起正确的评价观,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致力于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块三中有两个活动案例令人深受启发。
一是班级讨论会中的绿组记录:仍在做研究,大约落后了两天。追赶方法:更好利用课堂时间,暂时放下一个正在研究的项目。
二是教师安娜和一个发展中自主学习者一起讨论的情形:桥梁项目进展不好。该学生认为可以从书上找答案。老师认为不妥,但没有急于否定她这一念头,而是换个角度引导:“有什么事你认为必须做而且现在就可以做吗?”学生想了想说:“我需要找些不同形状的数码相片”,如此,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案例一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上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嵌入了自主评价,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促进改善了学习策略。最重要的是,调整后的学习策略是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以追赶进度,而不是加班加点,更不是放弃研究,跟上“进度”。
案例二的启示是:对于一个不太会学习的学生,教师的引导方式是诱导,是开而弗达,教师扮演了“接生婆”的角色。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安娜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主发展的意识。
两个案例的共同启示是: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的,评价是为促进学习而实施的,而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程展开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课堂学习的发生有三大构成要素:学生主体、内容客体和支持环境,其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下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机会远少于国际上的同龄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无论学生差异多大,课堂上多是划一要求、一致进度。
学生在课堂上话语机会少,意味着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建立深度联系,其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久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就会减弱,学习就会逐步陷入被动。这样的课堂就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多样兴趣,特别是向学困生提供策略建议、参考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支架”,是每个教师应遵循的原则,但当下却被认为不可能,目标要求无差别、依据成绩排座次、学困生被“放羊”的现象普遍。那么,当课堂上部分学生受关注,部分学生被冷落时,这样的课堂也不是人文的。
让评价促进学习,前提是真心实意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