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四

教师论坛

首页> 办公室> 教师论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梁海伟)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3-09-27 点击量:1498

 教育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力量源泉。但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身属于经济社会的一部分,其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系统内部的努力,也极大地受到各种现实因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助推教育发展,相反将阻碍教育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当前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比较复杂,有利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上,矛盾冲突比较明显,机遇大于挑战。目前,党和国家对教育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深化,不仅要求有学上,而且要求上好学,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动力。前人的艰苦奋斗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教育生态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更新、健全和完善。比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有时停留在理论的高度和道义的角度,在经费投入、人事、编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社会在对教育提出各种希望、要求、非议甚至指责的同时,没有向教育提供相对等、相匹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控制择校、调控职普比例等问题上尚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学生、教师、家长、群众、政府等各个层面的“人民”主体,虽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整体的、长远的目标指向不存在歧义,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教育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在每一类主体、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的公正和满意无法短期内“一揽子”解决;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功利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蚀着教育这方净土和孩子纯洁的心灵,教育系统内外存在着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是非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种种不良倾向。教育本应释放一种高尚健康、昂扬向上的文化气场,对社会发挥引领作用和净化作用,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内部也出现了种种偏差,急功近利,浮躁不安,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
    理想的教育生态环境应当是“共享梦想、共担责任、共尊理性”。梦想比物质更能让人感到幸福。志同道合,为共同的梦想而奋斗,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教育本质上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幸福快乐的事业。“打造幸福教育,建设和谐家园”,这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当全社会共同接纳、认可这个梦想并愿意从我做起、为之奉献的时候,教育才能植根大众,根深叶茂。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要,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应当是一个被服务的行业。只有社会各界各自承担和履行好促进教育发展的责任,在教育的服务和被服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办教育要尊理性,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是育人、立人的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本质体现和要求,就是尊重、遵循教育规律。违背或漠视教育规律,就有可能出于好心,办了错事,害了孩子。拔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育人模式的标准化、同质化,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职业教育,等等,都是违背规律、缺乏理性的表现。在当前纷繁芜杂、众口不一的社会舆论中,从事教育工作更应坚持理性,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积极引领社会舆论方向,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以简单地以社会评价为标准,更不能直接地服从、服务于部分人的一时之需,用表面的和谐损害更大的公正,贻误发展的时机。
    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辩证对待教育生态环境。既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把矛盾和问题交给后人、交给历史去解决,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现实国情,忽视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患上问题焦虑症、悲观症。在这一行动中,既要有问题意识,“不待扬鞭自奋蹄”,也应有过程意识,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沉稳冷静中积极作为。其次,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我们教育系统内部首先要有让社会值得尊重的环境,这种环境应当是公开透明的,是健康向上的,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从事教育这一解放心灵的伟大事业,我们自身应先有崇高的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释放正能量,促进环境正向转变。应高瞻远瞩,统筹安排,善于从大方向、大公正的高度理性对待和处理教育现实问题,做出真正有利于教育长远发展的决策和行动。其三,要着力做好教育宣传工作。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教育来讲,怎么强调自身重要性都不为过;而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教育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优先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教育来讲,一个学生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未来的全部。因此,有些教育问题往往说别人都好理解,一旦轮到自己头上怎么也不好接受。解决这种矛盾、破解这种僵局,做好宣传工作非常重要。每一名教育人也应当是教育宣传员,及时反映教育的成绩、困难和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政策、解读教育规律、描绘教育愿景,让社会了解教育、相信教育,让群众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凝聚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在任何历史阶段,教育的生态环境都不会尽善尽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尤其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努力实现“人民满意”目标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荣耀共担。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教育将如浩瀚的历史海洋中的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此文先后发表于《领导科学报》2013年7月17日第8版;《东营通讯》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