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五

教师论坛

首页> 办公室> 教师论坛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3-08-05 点击量:1640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电视剧《亮剑》风靡一时,主人公李云龙满腔热血、浑身是胆,感染了无数观众。纵览剧中的大小战役、历次牺牲,有一个道理贯穿始终:李云龙刚烈,独立团就视死如归、充满力量;李云龙气昂昂,独立团领了任务就嗷嗷叫。主帅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部队的品格;领导表率的示范意义,呈现得淋漓尽致。

  当前,一些地方治理庸懒散软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这也是改作风的题中之义。但是有的整治重点在普通干部,却忽视了领导表率这个关键。诚然,普通干部与群众直接面对面,他们就是党风形象的窗口。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决定了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理所当然容不得半点庸懒散软。然而,如果问题出在普通干部身上,就只注重解决普通干部的问题,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追溯根源、抓住根本。

  俗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所由来者渐矣,干部身上庸懒散软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其积也久,其弊也深。比如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懒,就是意志衰退,不读书,不看报,不动脑筋,不下部队,好吃懒做。造成庸懒散软的原因很多,有责任不明的机制问题,也有作风不良的风气问题。但正如谚语所言,房檐下的冰溜子——根子在上头,领导干部是导致干部庸懒散软的重要原因,从领导干部入手才是正本清源的治理之策。

  毋庸讳言,在少数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层,也存在着庸懒散软的现象,有的还很严重。有的领导班子成员把工作分工当成兄弟分家,虽然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却井水不犯河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的遇事字当头、退字当先,遇到矛盾和问题,更是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还背地里相互指责埋怨,同台演出却相互拆台。诸如此类的庸懒散软,却又面临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难、下级监督太软的监督困境。

  正所谓上行而下效,一种风气的形成,往往与领导带头有很大的关系。好风气是这样,不正之风亦是如此。勤政的领导,可以让懒散的人忙起来;懒散的领导,也可以让忙的干部变成懒散治理懒散是否彻底,同样取决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否坚决。领导干部刮大风打大雷下大雨,普通干部就不会只打雷不下雨,或只下点毛毛雨;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严格问责、严肃追责,普通干部就会动真格、够力度。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不论涉及到谁,决不手软,庸懒散软之风才会受到明显遏制。

  两年前武汉掀起治庸风暴,拿官员的乌纱帽开刀,直捣痛处;近百天问责537人,拳拳到肉。不少领导干部首当其冲,一度到了人人自危的程度,对庸懒散软形成了极大的震慑。当时该市主要领导同志这样说道,领导干部不自危,群众就会人人自危’”。诚哉斯言。打蛇打七寸,治庸先治官,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风气必为之一清。

杜甫有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治理庸懒散软,领导干部就是当挽的强弓、当用的长箭。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转作风,领导干部都是关键一环。【人民日报 2013-8-5

一把手是标杆

  作为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一把手的根本职责在于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教育实践活动收获多少实效,关键看一把手能否率先垂范、树起标杆。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把手以身作则,对于切实贯彻中央精神、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一把手对转作风起引领作用。领导带头、自上而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一把手讲究领导艺术,知关节、得要领,把握规律、掌握节奏,就能够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一把手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思想、找差距,花力气解决问题,就可以字当头,劲吹倡廉反腐的新风。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在政德建设上,一把手要做好样子。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首先是看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形象。主要领导己身不净,如何号召别人讲卫生?身教胜于言传,表态不能代替表率。做好样子绝非摆花架子,形象好不好,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传为佳话。一把手必须杜绝以作则,变给我上跟我上以一当十积极示范,领导集体就能成为群众的定盘星。

  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目的,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推动者,一把手心里要时刻装着问题。要确保活动不绕弯子、不走过场,一把手尤应身先士卒,开门听取意见,保持直面问题的勇气,涵养指明问题的锐气,以整风精神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立行立改、狠刹歪风。如果一把手遇到问题绕着走,触及思想灵魂、深挖问题根源就会沦为空谈。一把手善于在紧要关头拿主意,勇于在问题面前做决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破除积弊、解决难题,何愁不能积小胜为大胜?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革除沉疴痼疾,实现气正风清,一把手责无旁贷。主要领导同志树起标杆、行之以躬,党的政策就会不言而信。【人民日报 2013-8-5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辛士红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颇耐回味。

  虽然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但如果没有领导,这力量有时就发挥不出来,如同一头水牛掉进了井里,有劲无处使。群众盼望好干部、好班子,“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选对一个人,富了一个村”,就反映了这种心声。同时,群众又打心眼里反感那些昏庸之辈,“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便是生动例证。

  从一些发达村镇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条件禀赋千差万别,有的拥有资源,有的拥有技术,致富门路也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好“带头人”。百姓所以能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有一个好带头人是决定因素。他们是百姓眼里的“小能人”,懂得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没有条件也善于创造条件,能够在贫困中找到致富门路,在困境中开辟新路。

  一个单位人浮于事、人心涣散,一项工作久推不转、久攻不克,都可以从领导班子或“一把手”身上找到原因。领导带头,万事不愁。不领就是缺位,不导就是失职。但是“领”就要敢为人先,注定有风险;“领”就要率之以行,肯定多流汗;“领”就要较真碰硬,难免唱“黑脸”。所以,怕担当、怕吃苦、怕得罪人的干部,就不愿“领”、不敢“领”,也不会“领”。

  党员干部在“如何领”上,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强迫群众干这干那,“好心办坏事”的失误、“逼你致富”的霸道、以“刁民”相污的戾气,大多在于患上了“急性病”;二是放弃领导责任,那些“差不多就行”的积习、“等靠要”的心理、“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思维,就在于患上了“慢性病”。

  在带领群众的过程中,干部只能是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代替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刘少奇说:“如果有人企图在这里再多起一点作用,一切错误都可能由此产生。英雄主义、命令主义、包办代替、恩赐观点等,都可能产生。”在现时代,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干部的角色定位更是如同准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但不能化解矛盾,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不但不能赢得民心,反而失信于民。

  没有本领难领路,不讲方法领错路。同是“领”,有的领上了快车道,“激浪轻舟疾若风”;有的领上了慢车道,“雪拥蓝关马不前”;还有的领到了歪路、邪路,“径回路绝飞鸟还”。正确的方法,从根本上说乃是“依靠群众”。焦裕禄仅在兰考工作470多天,但他使兰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焦桐仍在,仿佛无声诉说当年故事。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在于他懂得如何依靠群众。在当年的起重机厂工作时,焦裕禄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要依靠群众”就位列第一条。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如何把群众路线这个法宝活用于今天的火热实践,如何更好地“带头”“带领”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值得各级干部思之行之。【人民日报 201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