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人物
“姚妈”:我最怕对不起学生
姚缨英随身带一本巴掌大小的便士贴,第一页记着自己今年下半年要上课的班级、时间和地点。周一到周五,天天都有课。即使不上课,来找她的学生也很多,各种原由的都有。她是学生口中的“姚妈”。“姚妈”当老师30年,她说自己最怕就是对不起学生。
“姚妈”怕迟到。她家住天目山路,平时骑自行车去紫金港校区上课。4年前初夏的一天,突降暴雨,“姚妈”一出门就被风雨裹挟住了。杭州城西道路上的积水已经淹没了小半个自行车轮子,交通已经瘫痪,公交车、出租车都指望不上了,怎么办?只有走着去。“姚妈”回屋里又多带了一套衣服出门。雨伞根本无法抵挡住凶悍的风雨,单薄的“姚妈”在雨里“挪”了一个多小时。到教学楼时,她先去洗手间换了一身衣服,不过头发还是湿的。当湿淋淋的她准点站在学生们面前,迎接她的是一片掌声。
一回想起同学们在教室等待的场景,“姚妈”心里就很暖,她觉得,学生需要她,就是她一切的动力,没有任何借口,都要准时赶去上课。
去年春学期的一堂课前,“姚妈”的嗓子突然不能发声了。“是上课呢?还是不上呢?”“姚妈”觉得缺课不好,就在家里一遍遍清嗓子,然后去了教室。之前上课从来不用话筒的“姚妈”,在那一天不得不抱着话筒说,即使这样,她的声音还是勉强能够听见。课上了一半,有个同学溜出去,几分钟后,把一盒西瓜霜放在讲台上;课间休息,“姚妈”发现自己的水杯不见了,有同学火速跑去为她打了水,说“姚老师,喝点温开水吧。”
事后,“姚妈”还一直在想,这样扯着嗓子上课,到底好不好呢?学生听不清,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呢?是不是应该换个时间讲更好呢?……这就是“姚妈”,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就会让她“纠结”。
课外,来找“姚妈”的学生很多,要求写推荐信的,咨询专业问题的,请教题目的,重修课程的……而“姚妈”最不擅长的,就是拒绝,“学生有要求,我肯定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
电路原理(甲)I、电路原理(甲)II、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再加上各自的实验课,电类学生要面对8门必修课。拿到这样的课表,用大二学生的话说是“头皮阵阵发麻”。
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精炼而宽泛的知识,并激发学生融会贯通,有效应用?姚缨英从老教师那里得到了启发,开始调研、反复组织研讨,如何“并联”核心知识,“串联”系统知识,避免课程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和收敛性的思维。最终她决定对电类基础课程从课程架构、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把8门课减少到4门课。
学生减负,对老师来说可就是“增负”,而且还有点吃力不讨好。老的课程体系已经沿用了30余年,老师们都已经驾轻就熟,而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更何况,这样颠覆性的改革结果怎样还很难预测,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吗?
“总得有人来当这个吃螃蟹的人。”重新编写教材,重新设计实验,到国内外学习、考察、交流,姚缨英几乎每天忙到半夜。“我觉得学习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有所延伸、拓展,学会融会贯通,学会整合运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今,讲义已经出到了5.0版本,教改也在爱迪生实验班实施了6年时间。她的同事范承志老师说,姚缨英经常把前沿问题引到课堂教学中,“她的实验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拓展,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们则反映,上课时间少了,学习的兴趣却更大了。
在浙大工作10年,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到承担教材与课程的建设任务,再到组织整个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团队的工作,“只要对学生有好处的事,我都愿意去尝试。”姚缨英说。她心底一直记得的一件事,是她应聘初到浙大,正赶上杭州的盛夏,但为了她儿子转学的事,学院的老师一趟趟地跑各个办事单位。姚缨英是一位母亲,是一位老师,是一位记得嘱咐和承诺的人,每一次应对新的工作,她心里想的都是:“一项工作交给我负责,这是一种信任,我不能对不起这份信任。”(通讯员 吴雅兰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