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六

教师论坛

首页> 办公室> 教师论坛

教学策略也是教师必修课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3-05-23 点击量:2869

教学策略也是教师必修课

丁梅

  缺乏课堂教学策略是很多青年教师的通病,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成为影响他们个人专业成长的瓶颈。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不到10分钟,一部分学生已经如坐针毡,开始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教师鞭敲讲台,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点名批评,学生过一会依然如故……

  是学生过于顽劣,还是教师水平太低?或许不能简单下结论!

  曾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农夫赶牛犁地。牛累,罢工不前。农夫气恼,扬鞭抽牛,牛不动。再抽,仍不动。连抽数下,牛索性卧地不起。农夫心急如焚却也无计可施……给丈夫送饭的农妇见状,扯来一把青草,走在牛前。牛边吃青草边犁地,任务速决……

  有时候,中小学生也会像故事中犁地的牛一样不堪重负,一样消极怠工。面对学生的厌学和罢工,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技巧与策略,不会变通,采用简单机械的压制甚至变相体罚的方式对待学生。其实教师应当像农妇一样,知道的需求——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障碍,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以语文教学为例。比如,过多的书写练习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写字兴趣,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少让学生机械抄写或者多遍罚写,而是要在学生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示范性地指导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写字的全过程。学生心中有数了,再去描红或者摹写就容易多了。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及时肯定他们书写水平的提高,及时展出一部分学生的写字作品,授予一些成绩突出者小小书法家的称号……这样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学生的书写也会逐步走向规范。

  还有,多数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注意力容易转移,阅读时间难以持久,经常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一些教师采用批评、训斥的方法,以为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自觉阅读,但紧张的师生关系使一些学生更加逆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时,会声情并茂地讲个故事开头,营造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良好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会给学生提供日常阅读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他们也变成说书人;会扎实上好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或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成果汇报;会教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教给学生精读、泛读和做提纲式、摘抄式、心得式读书笔记的方法;会加强阅读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不断为学生注入阅读的兴奋剂助推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对于学困生,不少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学会课本知识都很困难了,就先不要读课外书了。于是就让学生反复地教科书或加班加点给他们补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两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改变学困生学习现状要从激发学习动机、开发思维、指导学习方法等方面去努力,而课外阅读完全具有激发这些方面的教学功能。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地阅读。受这句教学名言的启发,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崭新的《三国演义》送给班里一个痴迷电视连续剧、喜欢舞锤弄棒、打架斗殴的学困生去阅读。当将这本书读了几遍并在班级故事擂台上得了几个一等奖时,这个顽皮的五年级学困生竟然慢慢迷上了读书,渐渐学会了安静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初中。教师弃,学生得以及时挽救。

  教学策略也可谓教师必修课,优秀的教师应灵活设计和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让各种学习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来不及走神,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作者单位:山东省泗水县洙泗小学)

如何让“磨课”取得最佳效果

唐小为

  国外教师大多没听说过磨课这个词,优质课赛课之前的磨课活动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磨课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改进教学设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从中外比较角度看磨课

  国外同行大多没听说过磨课这个词,他们经常对我国中小学常见的磨课活动感到惊诧。可以说,优质课赛课之前的磨课活动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通常参赛教师会现场执教一个从未教过的班级,上一堂精心准备的课。而此课通常并非参赛教师个人作品,而是由教师群体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该群体对相关学科教学的集体智慧。这种课一般都要换班试讲多次,而同教研组的听课教师会提出改进建议,参赛教师反复修改设计以利再战。

  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在社会组织方面,则需要建立并发展能以既有批判性、又有合作性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活动的专业共同体。相关研究表明,在强调个人主义、隐私权和自治的欧美国家,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相当困难。欧美国家教师之间一般不质疑他人的教学实践,观点有分歧时一般不会公开地表达。而我国具有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建立这类兼具批判性与合作性的专业共同体。常见的优质课竞赛前的磨课活动即是专业共同体运作的典型形式。

  笔者曾以为,赛课磨课活动赋予了教学某种表演性质,且将作为独立于学生和课堂互动的事物,似乎不是一种有助教师专业发展的好途径。但深入到小学科学教育第一线,却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在磨课的过程中大有收获。

  磨课课例看教师收益

  以某小学科学课宇宙单元的一课的磨课为例,相关教师认为有如下收益:

  其一,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首次试讲,参赛教师将教室四面墙上贴上与实际方向一致的东西南北标识,太阳标识贴在东面。同时让部分学生手拉手、面朝外围成小圈模拟地球转动。一个学生在模拟地球自转时问:是由南还是由北向东转呢?教师怔住了。

  课后,听课教师举起地球仪进行比较,指出地球运动不是平面上的,如果要贴方向标识的话,要贴在天花板上!参赛人恍然大悟。

  还有,当部分学生模拟地球运动时,后面的学生视线受阻,互动的积极性受挫。一些教师建议,模拟的学生改坐在地板上,后面的学生或许就可以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其二,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试讲时,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两个城市哪一个先迎来黎明。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每一个应该都是先迎来吧,因为每转到一边的时候,另外一边就不是太阳了,而另外的一边又变成太阳了,意思说它又先成为了第一个。它又转了一圈以后,反方向的那个又迎来了,但是最开始也是第一次,这也是第一次,感觉每一个应该都是最先迎来黎明。

  授课教师觉得这个学生的表述比较模糊,未做反应。而教过小学科学课的校长却说这个学生的发言是这节课里最精彩的部分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认识到了周而复始,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这边再到了白天,那边又是晚上,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他已经是站在空间(太空)角度看问题了。校长叮嘱教师要学会听孩子们说话

  授课教师后来谈到,校长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能自发体会到循环的概念表示赞赏,甚至将此作为学生思维超出教学目标的证据,使她很受触动。在场的非参赛教师虽然只是观课人,但思维也相当活跃。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己的建议会被怎样对待?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有怎样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能力非常敏感,他们会尽量避开那些他们认为超出该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此次磨课活动中不少教师都对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相关的宇宙知识和模拟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

  通过个人的观察,我发现,磨课的确为教师提供了讨论教学细节的平台,有助于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磨课现存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磨课的成功经验能否向其他的课迁移?很多教师怀有这样的愿望:磨课之后,所有同科教师都能照虎画猫,从而促进整个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操作。但现实中,一些思维定式对相关教学活动也存在着限制和阻碍。

  其一,必须执行的教学结构潜规则。第一次讲课时,授课教师以4个相关问题的讨论导入教学: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引起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最后才落到该课主题地球自转方向。学生答后,教师还会追问其想法的根据,总共历时近9分钟时间。

  其他教师反复建议缩短导入时间,授课教师则强调她的目标是让学生用证据说话,如果不这样深入讨论,可能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问题。但第二次试讲时,授课教师妥协了。这一改变的驱动力是导入时间的潜规则”——导入一般不超过5分钟,最好在3分钟以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凯洛夫教学五步法对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这种教学法把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对课堂时间安排并无强行要求,课堂结构也允许因课制宜。导入时间要足够短这种要求其实并不一定合理,它导致磨课时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构潜规则发生冲突时,教师只能在无奈中退让。

  其二,磨课的程式化趋向。随着听课人的建议不断被采纳,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渐趋缜密,也渐趋凝固,最后几乎不存在弹性空间了。尽管每次试讲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但在第四次试讲后,师生互动就变得可以预测了。因为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包括步骤、时间分配、形式甚至语言组织都被打磨得很精细,走向了程式化。

  综上所述,磨课活动在我国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其一,在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各类教学细节的同时,应把较多时间花在解读各种不同学生的思路上,防止磨课后的课堂结构日趋僵化。

  其二,应放弃打造样板课的幻想。在磨课中要强调学生永远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永远准备接受教学中的新事件带来的新挑战,与学生一起成长。

  其三,评课的教学专家应当更宽容一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展示的空间,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允许多种形式的探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报 20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