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三品”教育纪实
“怎样简单判断一节课的好坏?”
“学生上完这节课,盼着上下一节课,便是好课;如果盼着下课,不希望再有下节课,便是坏课。”
“职业与事业的区别是什么?”
“职业是今天干了明天还得干,而事业是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
“学校的职能?”
“育人。”
“您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超越自我,成就师生。”
……
这是笔者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校长王玉辉的一段对话。
重视“三品”,精益求精
走进王玉辉的办公室,空旷的墙壁上仅有的装饰是3块牌匾,分别是:领导品德、教师品德、学生品德。这是杨镇二中“三品”理念中“师生重品德”的核心描述,这样的牌匾遍布学校的走廊和各个办公室。
何为“三品”?“师生重品德、管理有品位、办学创品牌。”王玉辉介绍,“因为教育是求真、向善、崇美的事业。一所学校,就是要使教师和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去体验幸福、感受快乐。‘师生重品德’确立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管理有品位’阐明了‘怎样办好学校’的问题,‘办学创品牌’则准确而简洁地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
杨镇二中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的内容系列化,使各项管理具体化,有依据、易落实。归纳为:德育管理“四化”,即常规管理规范化、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活动系列化、安全教育常态化。教学管理“四精”,即常规管理——精细,课程建设——精品,教师队伍——精干,教学研究——精深。党政管理“四制”,即分工负责制、定期考评制、多元培训制、交流汇报制。
“学校办学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创造适合于每个人发展的条件,促进他们实现自我超越。”王玉辉和全校师生共同践行着“三品”,促使学校形成一种“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共同超越”的氛围。
学会做人,勇于超越
每周一升国旗时,杨镇二中全体师生都会在国旗下宣誓:“言行一致守承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知法守法讲公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敢说敢做勇担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尊师敬长孝父母,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勤学善思有目标,做一个追求理想的人;健体审美有情趣,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全体学生握拳宣誓“六做人”。“刚开始还有学生领诵,后来学生基本上都记在心里时,便开始齐诵。”德育校长董振河说。
随后的国旗下讲话,有学生讲、教师讲、领导讲。初二(10)班的老师介绍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师张娟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告诉学生每天都是感恩节;初二(13)班班主任王柏珍一句“努力的你最美丽”,让自卑的学生开始相信“没人能够取代我”……一次次活动让“六做人”深入人心,也落实了“学生有品德”的口号。
520名学生每人亲手制作感恩卡,用520盏灯拼成大大的“恩”字,将“念亲情感师恩、览前贤思己任”的心愿铭记于心……初三年级的誓师条幅让“拼搏百日、超越自我、成就梦想”的口号镌刻于学子心中……2011年感恩节,王玉辉演唱的改编歌曲《掌声响起来》“二中拼搏三载,胸中理想不更改”,成了学生无比坚强的精神支撑。
两个馒头,一袋榨菜,一瓶水。30公里远足实践活动后,学生说:“真是最好吃的一顿午餐。”“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不仅仅是远足口号,更成为孩子心中超越自我的无限动力。
2012年4月,杨镇二中的学生从马耳他第十二届世界中学生越野锦标赛上归来。他们和杨镇一中的学生以包揽了女子组个人前4名并夺得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凯旋。这是我国中学生2004年参加此项比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他们是在祖国之外践行着“在自我超越中成就美好人生”的校训。
“ICD”课堂,教学相长
初二(3)班,思想品德第六课《消费者权益》,正在进行小品表演——学生依陈饰演的黑心店主想方设法算计学生李岩饰演的无辜买主。“你尝尝!”依陈拿着一包牛肉干递给李岩,李岩觉得不错便说要买。“一买就得4包!”依陈开始搭售,但李岩不想买这么多。“你尝了就必须买!”依陈开始强买强卖,李岩拗不过便买回家,但吃后肚子疼,前往医院后得知此牛肉干是劣质产品,于是回去找依陈。“你不是在我这个地方买的。”依陈不承认,不予赔偿。
学生演完小品,站在旁边的张娟老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小品中店主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益。“自主选择权”、“赔偿权”、“公平交易权”……每个小组的组员开始热烈地讨论。回想起这些孩子初一时,羞涩地走上讲台的样子,张娟老师笑了:“现在的孩子胆子大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知识也都掌握了。”
“现在讲台上都没有我的地方了!”张娟笑谈,“我以前觉得老师就应该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现在除了一些难点、学生理解不了的需要我梳理外,其他的都是学生自己去完成。”刚刚毕业一年半的张娟已经习惯这种“不讲”的生活。“尤其我的习题课,我一道题都不讲。因为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能让同伴更容易接受。”
张娟,2010年大学毕业来到杨镇二中,此时学校开始实行“ICD”教学改革,她开始和学生互动,组建小组,参与评价,她的思品课上得越来越好。
ICD教学模式即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主体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合作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成为改革的核心理念,简称为“ICD课程改革模式”。
教学校长刘曙光介绍,该教学模式是对“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否定。改革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担负起学习的责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
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把学习过程变成培养习惯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素质教育“两全”的思想,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年来,杨镇二中在“ICD”模式下不断创新,学校推出中考学科采用一案三单方案:一案指学习指导案,三单分别是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非中考学科为一案一单:一案是学习指导案,一单是综合解决评价单。
在张娟的思品课上,实行的就是一案一单。综合解决评价单上分为四大步——自主预习、合作学习、综合训练、三元评价。合作学习又分为交流学习、活动探究、拓展提升。“学生表演的小品就是活动探究中的内容。”张娟说,“在三元评价中,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得到肯定,再通过学科长评价找到不足,获得激励。”
“ICD”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杨镇二中的课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走在学校教学楼里,七彩13班、启航7班、梦圆10班……个性班级精彩纷呈;“生命因超越而精彩,理想在勤奋中放飞”、“想要壮志凌云,就要脚踏实地”……小组口号振奋人心;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想学,师生在互相欣赏中教学相长。
不断在人品上做文章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二中校长 王玉辉
不管哪个行业,人是决定性因素。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有“德”和“才”两个指标。无德无才的人是废品,有德无才的人是次品,有才无德的人是危险品,有德有才的人才是正品。1%的“危险品”混进了另三品中,就有可能“同归于尽”。可见,“德”的价值何其重要!
所以,我们习惯上说的“教书育人”应该是“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这是教育良知、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我喜欢这样三句话:教师每天走进教室,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课本;教师一旦走进课堂,就在对世界施加影响;我们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比如,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未来打造良好的基础。
遗憾的是某些教育者不重视“育人”,试想——“人”之不存,“学”将焉附?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就要不断在人品上做文章。学会做人要求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他们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学习的需求、交流的冲动和表现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其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二中的干部品德追求“德能勤绩廉”,即“德高品优人格强,能决善导敢担当,勤政务实作风良,绩效显著屡争光,廉洁自律心坦荡”。二中的教师品德包含“五让”,即“让学校工作因我而精彩,让教师团队因我而自豪,让师生关系因我而和谐,让学生素质因我而提升,让家长心情因我而舒畅”。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已成为全体杨镇二中人的追求。
近年来,由于学校品位的不断提升,慕名求学者越来越多,但我们永远不会满足,更不会裹足不前,因为我们还要在不断超越中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
中国教师报 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