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从今天起,中国教育报推出独家策划,连续四天以每天一个整版的篇幅,邀请知名专家、权威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就依法治教中存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如何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用法治方式求解学校管理“方程式”
传统的管理是以命令、服从为基本内容的纵向型框架;而当前的法治则是以协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横向型结构。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学校和学生、教师之间的各种纠纷不断增多,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需要转变观念,鼓励运用诉讼、调解、复议等多元的“法治方式”解决纠纷。
法律与教育的关系从未这样密切,从理论到实践,法律开始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校长、教师、学生都与之息息相关。
四川省内江市七中副校长冯建中到学校工作已经10年了。这10年来,他一直为一件事情操心:内江七中校门口数米外有一个菜场,还有一个内江市最大的宠物市场,不仅叫卖声此起彼伏,还时不时传来难闻的气味,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10年来,我们逐级反映这一问题,人大、政协会上也说了,甚至政府都来开了现场办公会,可就是解决不了。”冯建中说。
“校园门口建菜场和宠物市场,具体违背了哪一条法律或法规?”记者追问道。冯建中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又问问身边的同事,最后无奈地说:“我们确实不知道具体违反的是哪一条法律或法规。看来,在用好法律武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学习。”
有问题无法解决,也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法律去解决,冯建中的困惑,只是众多亟需求解的依法治教“方程式”之一。在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民众法治意识日益提高的当下,基层实践无法可依、教育管理部门法治思维不足、教育领域纠纷诉之无门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显然,这为解开依法治教“方程式”给出了清晰的指导性思路。然而,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该如何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轨道中运行,该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各地教育系统做了一些探索,其中有经验、成绩,也有困惑。
“法治意识”打开各方心中“死结”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看来,在教育领域,要实现依法治教,仅仅有静态的法律还不够,还应该从“法治的角度”去加强治理,“传统的管理是以命令、服从为基本内容的纵向型框架;而当前的法治则是以协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横向型结构”。
实施绩效工资之初,内江市桐梓坝小学老师们分歧很大,对奖优罚懒的具体操作方式不理解。有老师固执地认为:只要我没有被学校开除,奖励性绩效工资就该全部发给我。甚至有不少人写信上访,说“校长把我的钱分给了别人”。
最初,学校领导层反复宣讲文件精神,组织教师分小组学习,之后草拟分配方案,交由各个小组深入讨论、反复修改。学校校长唐霞说:“在一年内,我们反复开了十多次教代会,对分配方案反复打磨修改,大家都竭尽所能,最后终于顺利通过。”
但是,分配方案通过后,仍有个别教师不满意,固执地坚持上访。这时,更多的普通教师站出来批评上访户,说方案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展示了程序公正,体现了集体意愿,再上访就没有道理了,不仅破坏教学秩序,而且影响学校声誉。
对于办学过程中“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唐霞深有感触:“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算是真正尝到了甜头。”
从此,学校重大事项都交由教代会表决,而不是校长一个人或学校领导班子说了算,这在桐梓坝小学也就成了惯例。前不久,桐梓坝小学迁建工程进入竣工倒计时,在面对“搬入新校园后学校该以什么为办学特色”的问题时,校长唐霞给出的答案是打造“艺体特色”,有老师提出应该打造“书香校园”,也有老师提议开展“理财教育”……最终,在2013年底的全校教代会上,“书香校园”胜出,校长的提议被否决了。唐霞略有点失落,但她说:“既然大家选出了‘书香校园’,我就得忠实地执行。”
原本看起来像是“死结”的一个个问题,一旦遵循法治的方式去处理,很快就豁然开朗了。内江市某校在修建学生食堂时,周围居民强烈抗议。因为居民担心大动土木影响周边建筑的安全,学校则以已经通过立项为由不予理睬。在矛盾即将升级之际,内江市教育局主动介入,邀请质监部门专业人员到校检测,出具并公示了检测报告,市民满意而归。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浙江工商大学,关系师生重大利益的问题需进行听证,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制度,学校先后举行过十余次听证会,内容涉及办公用房分配、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制定、教学事故认定、学士学位授予细则修改等重大内容,参加人次累计超过1000人。其中,有两起针对学生不利处分的听证,改变了原处分决定。此举有效改变了“学生违纪违规由校方单方面处罚、学生不服申诉无门”的法治窘境,形成令学生“心服、心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