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作为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的主编,我在基层采访中感受到同样的困惑。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由此,我们决定做这组特别报道,通过采访院士、脑科学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医生、人力资源专家等,试图找出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采编这组稿件的过程中,我对照着反思了自己养育女儿的18年,欣慰地发现,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韦钰院士反复强调的“0—3岁孩子家庭教育的八大关键点”,我全都做到了。我没有特别注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只是凭着母爱的本能陪伴她、拥抱她、倾听她,没有过早让她学这学那,任由她单纯快乐地成长。原来,这就是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女儿从台北的大学给我寄来明信片,上面写道:“谢谢您充分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考来这里,我一个人来台北,真的长大了许多,也在学着管理时间和钱……”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知道,女儿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母亲对她充分的尊重。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让她有力量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原来,爱和尊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几天的读者调查中,有个妈妈留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起点,我理解的起跑线应该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振翅高飞。”也有妈妈留言:“人生什么时候都是起跑线。”也许,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
我们精心编发这组特刊,就是希望能借此引发每个家长的反思,家庭教育的“起跑线”,其实就在自己的掌控中。(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