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教师论坛

首页> 办公室> 教师论坛

于丹评2015天津山东作文:颠覆标准答案

发布人:办公室摘编    发布时间:2015-06-07 点击量:2531

   2015年高考语文科目落下帷幕。高考作文作为重头戏,每年都是社会和媒体关注评论的焦点。搜狐教育独家邀请了近20位名家点评各地高考作文。社会名人、作家、教授眼中的好作文什么样?他们会如何构思?以下为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对山东和天津卷作文的点评:

  搜狐教育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授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edu#sohu-inc.com(发送时#换成@)

  2015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范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 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 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当代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资料图)

  我觉得今年看了山东卷和天津卷的两个题目后,觉得我们考评的重点越来越在放在了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转型上了。现在的在一条道上被规定的内容已经太多了,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过剩的时代。你比如说数理化可能标准答案是一种科学,但是在人文学科中标准答案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对的。高考十七八岁的年龄,学生对世界开始有自己判断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呢。但是这个角度都是我们成年人凭着自己既往的经验很粗暴地告诉他甚至否定他的,这叫非标准答案吗?

  我们都在提文化的创新,创新的核心在于人,而人其实是要有最大的解放,有人对于过分僵死、固化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才能释放出一个真自我。考试本身是一种导向,我们是在做考试鼓励人才的思考方式。高考更是这样,高考其实是人文考试方向上最大的一个方向标,高考出什么样的作文题一定对思维方式的鼓励和启发。

  天津和山东的这两个题目我都很喜欢,因为山东的这个题目其实是给出了一个生活经验中的不同角度。就是当你把它作为食材还没有烹饪的时候,你非得让它拆开,让它丁是丁卯是卯,如果真正做熟了人在吃的时候可能不分开也是一种思路。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乐了,因为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曾经问过高年级的同学一个这样的问题,我当时就说剪不断理还乱,当你解决一个问题舍不得把它剁开,解又解不开的时候还有第三种办法吗?我们当时有农村来的,比我们年龄大很多的同学,他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一看你没有插过队,你说的问题不就是一团乱麻吗?你把它的多剁了可惜,想解又解不开,我说在农村找更多的麻搓一条更粗的麻绳,这个细麻绳就裹进去了,这句话三十年来一直给我非常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人生可以转换第三个角度的,就是在必须解决和必须放弃之间还有第三条路,这个第三条路其实是可能最大一个效率的综合的发挥。

  所以我这次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了我小的时候自己真的问过高年级的同学。

  说到天津的这个题,其实无论说中国范儿、潮范儿,范儿是一种模糊角度,它不确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范儿,就像大家说一个时代,什么是民国范儿,就像你说一个区域什么是上海范儿,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可以有一种价值默契,有大家的约定俗成怎么描述它、怎么感受它。出这样的题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颠覆标准答案,如果让你描述什么是中国可能我们会有确定的答案,但什么是中国范儿没有确定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要选择的文字,所以考这种题是最能考出水平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凭自己的感受去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我是觉得人文科目的考试中,比如说作文,可能卷面的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群体素质越高,它跟数学、物理考试不一样,可能卷面差异越小,说明群体的素质越高。我是觉得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受着科学的训练,对于真理他们要非常清晰地有越多的标准答案,说明他们的基础越扎实。

  对于人文考试,考生们要从小就有极其活跃的思维方式,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兴趣,也就是说非标准答案越多,越贴合他们的原创,他们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青春表达的个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天津和山东这两个课题都具有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