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枣庄
东营一中 寇珺
一座城池
枣庄的第一印象是古,难见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墙壁上攀缘的藤叶,城墙上岁月涤荡的斑斑渍迹,铁路上勃杂的野草,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古老的历史。称不上发达,却独有一番悠悠的韵味。曾经的革命圣地,煤矿之城,摘掉这些帽子的枣庄铅华洗,尽迈步从头越,走在街边可以感受到这座城突破自我的决意,现代与古典相结合,一如我们的辩题。
一抹蓝色
贯穿整个海辩会的是一抹动人的蓝,抵达宾馆,第一个迎上来的是那抹蓝,到达赛场,早早在烈日下举牌等候的是那抹蓝,就连赛前给我们加油打气出谋划策的还是那抹蓝。犹记那个炎炎午后,草草吃过午饭休息不过几十分钟便又回到赛场,那个认真而倔强的身影不知何时就已扶着牌子翘首以望,我有些带着些歉意望向她泌出细密汗珠的脸庞:“你本不用这么辛苦。”她白皙的脸上却露出我那两天最难忘的一笑:“没关系,还是你们更重要。”
感谢志愿者,是你们如蔚蓝海洋般奔波忙碌的身姿为这个炎热的夏天,为这个胶着的比赛送来了阵阵凉意。
海峡那岸
海辩会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便是与来自台湾的同胞们过招,相信岸那边的他们一样对我们充满了好奇。第一晚他们踩着屋外的大雨踏进宴会厅时,迎接他们的是热烈的掌声和打量的眼神,同时他们也用相同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其实我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深深热爱辩论的莘莘学子而已。
没有做好准备的我们毫无悬念的两场连败,连续第二年做我们对手的延平中学用他们机智的头脑,有力的旁征博引令我们心服口服。赛后我们友好握手时我意识到,比赛结果无关胜负,重要的是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
最后一晚的狂欢大家都很尽兴,表演的都非常卖力,掌声也都不吝惜,几乎每个上台表演的人都会说“再见”,“后会有期”,可我们都心知肚明,也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最后一句“再见”也许是再也不见。
一点思索
翻看比赛秩序册时我发现台湾那边的指导老师大都年轻的像是学生,后来事实证明他们也的确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在与台湾同学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来大陆参赛的费用都是通过平时辩论赛的奖金和自己争取的赞助筹集的,与输掉比赛就捶胸顿足的大陆学生不同,他们对比赛的结果看的很淡,在他们眼中这只不过是暑假行程中的小小一赛,类似比赛还有很多。反观大陆同学,都是在任课老师的引领下,完全不去操心路费房费的状况下来比赛的。在独立自主这一方面我们显然要逊色很多,当然繁多的课业和当下的制度似乎也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独立,但是台湾孩子们身上的成熟与担当的确是我们应有却不具备的。
一点感谢
最后还是要感谢,感谢枣庄政府对比赛的重视,感谢三中面面俱到的安排,感谢志愿者的辛苦奔忙,感谢我校两位领队老师的悉心照顾和认真指点,感谢你们,让我在这个夏天收获这份美好的记忆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