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武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山东卷)

发布时间:2024-07-11 点击量:2655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山东

2024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继续坚持价值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命制遵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体现稳中求进、稳中创新的命题原则;着重考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着重考查学生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着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一、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有益启迪。如第1题提到的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第11题提到的中国美食、东坡诗句“芽姜紫醋炙银鱼”;第14题提到的钧瓷。通过这些素材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展示我国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试卷积极回应时代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选取我国科学家的创新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科学志向和科技强国的社会责任感。如第7题我国科学家在青蒿素方面的研究与贡献。

3.融入美育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第1题中的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的制作、第5题中的制作豆腐、第6题中的实验操作、第16题中氧空位等。这些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突出社会价值,注重学科核心素养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试题通过考查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第2题中的几种化学品、第5题中的制作豆腐、第11题中食醋风味的形成、12题中的铅蓄电池、17题中的心血管药物缬沙坦、20题中的水煤气等。

2.提供能源保障,满足社会快速发展需求

能源是制约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化学科学可以充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进行不用能源形式的转化,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能源装置。如第12题中的铅蓄电池、第13题中的电解催化、第16题中的催化剂、第18题中的循环使用、电解、第20题中对水煤气制取氢气的研究等。

3.利用物质转化,实现自然资源高效利用

利用化学方法,人们不仅从矿物和动植物体中发现里很多有用的价值,并把它们提取出来,或用已有的物质为原料把它们制造出来。如第1题中文房四宝的制作、第11题中食醋风味的形成、第13题中的通过电解催化高效制H2O2、第14题中对红色钧瓷成分的探究、第15题的逆水气变换反应、第18题以铅精矿为主要原料提取金属PbAg等。

4.合成新型药物,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药物的合成是利用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成就,如第17题提到的心血管药物缬沙坦中间体的合成。

三、加强教考衔接,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

试题遵循高中课程标准,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对高中化学主干与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第3题提到的化学用语、第4题中的晶体熔点比较、第5题中的操作、第12题中的高锰酸钾与草酸、铅蓄电池、Ksp比较、活化能等、第16题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价电子互斥理论、杂化轨道、氢键等、第17题中的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书写、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第20题中盖斯定律等,都是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素材;第6题的实验操作、第19题中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及误差分析,均属于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做的实验。其余的试题,涉及物质分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重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均涵盖了高中化学知识的主干知识。

2.注重创新,促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除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之间的相互融合外,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融合力度加大,同时注意了题型的创新。如第5题用氨水制备银氨溶液、第14Cu2O性质探究均体现了氧化还原反应与配位知识的融合;第9题是一种全新物质,让学生从原子和化学键识别、孤对电子、键长等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第11题食醋风味的形成,将淀粉、乙醇、乙酸的性质进行了综合考查;第12题将氧化还原、铅蓄电池、Ksp、活化能组合进行分析评价;第14题对钧瓷的发色剂Cu2O进行了实验探究分析。知识之间的融合、题型的不断创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也有利于引导教学注重模块之间的相互融合,促使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化,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1.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1)文字类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如第1题中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第2题中化学品的应用、第4题的熔点比较、第5题中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分析、第7题中青蒿素的分析与提取、第11题中食醋风味的形成、第12题中事实与现象的分析等。

2)化学用语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如第3题中涉及到的系统命名、球棍模型、轨道表示式及π键的形成;第8题根据结构分析性质及反应;第9题根据所给结构进行微观分析;第16题根据晶胞结构、离子结构和熔点比较等进行分析;第17题根据所给分子式、结构简式等进行推断,完成相关化学用语的书写与表达等。

3)图表类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如第6题中的实验操作、第10题的摩尔分布系数与pH的关系图、第12题中不同角度问题的组合分析、第13题中的电解工作图、第14题的实验探究步骤表格、第15题的速率图像、第16题的晶胞图、离子和分子结构、第17题中有机合成路线图、第18题的工艺流程图、第19题的实验装置流程图、第20题的摩尔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可以说“无图无题”。

2.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1)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推理论证。如第16题,根据Mn元素的原子序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根据晶胞分析微粒数目;根据离子组成判断空间构型;根据大π键判断杂化方式;根据熔点判断氢键的数目等。

2)现象与结果的推理论证。如第12题分析事实或现象与结论的对应性;第14题对Cu2O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物质的组成及性质;第15题根据CO2H2的摩尔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速率及平衡移动问题;第16题中根据元素名称、晶胞结构、离子组成、大π键、熔点等进行判断;第17题中通过对合成路线的分析,进行对BCE结构的推断、对D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第18题中根据流程图对问题的分析、判断;第20题中根据COCO2H2摩尔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合平衡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等。

3)数据与规律的推理论证。如第4题中对于共价晶体熔点的比较;第10题的电离平衡,根据图像数据结合电离过程及电离常数进行分析;第16题中根据FDCA的熔点远大于HMF分析氢键的问题;第15题、20题中基于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3.批判性思维与辩证能力

1)结构不良问题的思辨能力。如第16题中判断Mn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核外电子排布,题目没有给出原子序数等信息;第17题中BCGE结构要根据框图进行推断。

2)常规认知思维的质疑。如第2题中,五氧化二磷是良好的干燥剂,但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17题中C→E的合成路线中对于氰基、羟基氧化时的辩证分析。

3)复杂动态体系的辨析。如第10题提供的复杂平衡体系;15题、20题都是给出了部分物质的摩尔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

1)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如12题,分析事实或现象与结论的对应性;第19题中对测定结果的分析等。

2)实验过程的分析与判断。如第6题中根据操作判断实验的规范19题中配制溶液所需仪器的选择;B中的试剂的判断;磨砂浮子的作用;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粉尘的作用;测定结果的分析。

3)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19题中滴定实验达终点的现象、样品中硫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测定结果的分析等。

 

1.整体难度稍有下降,尤其是前9道选择题,第10题虽然是复杂电离平衡的分析,由于平时的专题训练,本题并没有较大难度。

2.没有出现2023年选择题中的实验材料题组的形式,回归常规考查。

3.选择题的题序有所变化。如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题目不再是传统的第15题,前置于第10题。增加里速率及平衡的选择题。

4.Ⅱ卷题序也有所变化。有机合成、工艺流程及实验大题顺序有所调整。

题号

难度

考查内容

详细知识点

1

化学与生产生活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2

化学与生产生活

对食品脱色剂、脱氧剂、增味剂、干燥剂与常见物质的性质的应用

3

化学用语

系统命名球棍模型轨道表示式π键的形成

4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共价晶体熔点比较

5

元素及其化合

石灰乳除去二氧化硫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电路板制作豆腐时添加石膏氨水配制银氨溶液

6

化学实验操作

调控滴定管滴定速度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加热试管中的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7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仪器

萃取法;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

8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酚羟基、羟基、酯基、碳碳双键的性质

9

结构与性质

化学键;孤对电子;键长

10

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及移动、电离常数计算

11

有机物的性质

淀粉的水解;乙醇、乙酸的性质

12

化学反应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铅蓄电池放电;Ksp;基元反应与活化能

13

电化学

电极判断;电极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14

探究实验

氧化还原反应;配位键及配合物

15

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化学平衡移动

16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晶胞计算;空间构型;杂化;氢键

17

有机化学基础

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书写;官能团性质及转化;手性碳原子;同分异构体

18

化学工艺流程

氧化还原反应及计算;HNO3的性质;绿色化学与循环操作;电解原理

19

化学综合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干燥剂,防倒吸;滴定终点现象;含量计算;装置的作用;误差分析;

20

化学反应原理

盖斯定律;平衡移动;平衡常数及计算;含量变化分析

 

一、强化基础,注重教材

从今年高考试题来看,难度降低、重视基础。重视基础就是回归教材。

1.“全面覆盖”转向精简教材

高考命题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由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转向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要求高三备考复习必须彻底摒弃“全面覆盖、面面俱到、盲目备考”的一贯做法,采取“精简内容、高效复习、精准备考”的策略,实现由“高耗低效”向“高效低耗”的转变。

2.“拘泥教材”转向“整合教材

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根据高考实际,打破现行教材的体系,还原命题细目表,根据考纲和考题确定高频考点、中频考点和低频考点,整合教材内容,重构学科体系,精准备考复习。

二、主动学习,勤思考

在新的高考命题改革面前,死记硬背已基本失灵,实践证明,学习主动性越强,特别是针对自己学新课时学得相对薄弱的部分,能主动用时强化,对复习的内容多思考,提出疑问,并能及时解决的同学,提升越快,所以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不能让问题过夜。

三、注重笔记,整理错题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何况针对化学学科知识零碎,复习阶段老师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建构整合与优化,而教材和任何一本教辅资料均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建议同学们必须要有笔记,课堂上简记,记重点和要点,课下及时回顾课堂内容,整理笔记,甚至笔记的整理也可有自己的感悟,从而为高考前回扣留下一手资料。

学习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做题练习,而最好的题目不是名师出的题目,而是自己的错题。做题有必要,做错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能让错题一错再错。错题暴露了知识与方法的不足,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素材与情境,因而需要对错题涉及到知识点、考查的角度、类似题目与方法的比较与迁移等进行系列分析,不能停留在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与订正之后便不再思考。所以训练课后一定要有反思,要有错题、典型题的整理。善于题后反思,就能逐步提高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知识归纳与总结能力,能熟悉解题的通法与思路,进而以不变的灵活应用能力去解答看似多变创新型的试题。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